新手商業分析師初入職場快速上手秘笈
最近由於所在組別持續擴張和有一些同事離開、已經迎來和即將迎來新的同事,也作為現在組上最資深的老屁股分析師,常常被指派成為on boarding buddy或是mentor,需要協助新人上手整個資料分析的流程和融入組上的工作日常。
想想他們很是幸運,去年我入職的時候,兵荒馬亂的經歷置換老闆、了無launch plan的窘境,在如亞馬遜的叢林裡一路自己拾起所需的各種眉角、各種報表,讓自己不被沒有方向的混亂淹沒,自己摸索出逐漸的駕輕就熟。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歸納一些找我聊天和我曾協助上軌道的新人們,我可以給出一些比較綜觀層面的建議,希望讀者讀完,如果你即將入職一個新公司,不知道怎麼開始,也害怕自己做不好被冠上不好的觀點,可以藉由我的分享,避開一些雷區,更主動的解決出初茅廬的新手稚嫩和陌生,慢慢成為獨當一面的分析師!
|| 適合讀者
剛找到工作的新手商業分析師們,可能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甚至是應屆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即將加入一個相對成熟的公司擔任分析相關的職責,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創造價值者。
|| 上手指南七大要訣
🗝要訣一:權限、權限、權限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了三次,當你入職新公司,準備開始做很厲害的分析師之際,你會發現阻擋你的不是別的,正是你被資料庫和各種工具的權限擋在門外。我會強烈建議,在做所有的事情之前,一定要花一天到兩天的時間把你所有的權限都搞到手。
我相信在大部分的公司,應該會有內部工具提供每個人的權限列表,包含你可能進入哪些組別、使用哪些工具、哪些資料庫的存取資格、共享資料夾的使用等等。這時候最快的作法即是點開你同事、老闆、組內的商業分析師的權限頁面,他們有的,你都申請一遍。這樣可以確保你能和他們擁有相同工作的權利了!
此外,很多時候,權限的申請往往需要老闆批准、權限擁有者也可能需要幾個工作天處理需求,所以第一周的前幾天將權限申請完成,並且讓子彈飛一會,到隔週就可以比較有餘裕的開始接下來的準備工作。
🗝要訣二:開始熟悉未來的好夥伴 — 工具與介面
要訣二必須在你拿到合理數量的權限後才可以進行,通常商業分析師最常為伍的語言即是資料庫語言 — SQL-like language。唯有拿到資料庫的權限後,新手商業分析師才能更進一步熟悉公司裡面較被頻繁使用的工具,而怎麼查詢資料表格和資料庫不同組使用的工具不盡相同,我簡單將整個資料體系分為三大部分,讀者可以就你所在的公司和組別,去找相對應的工具盡可能的熟悉。
第一部分:資料的存儲。基本上這部分你不太有權限與否的問題,但還是強烈建議新手分析師可以了解一下在公司裡面資料是放在哪裡。是放在雲端(如AWS、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還是一些相對傳統的關聯式資料庫(如Oracle database、SAP等),是偏向共享式(Data Lake)的形式、大家可以較輕鬆存取不同組別的表格,還是集中式管理、即每個組別創建且擁有表格、要取得難度較高。了解資料存儲的架構可以給你一個較高的視角去理解你未來的工作。比如說如果公司是採取每個組別的表格共享性低,那麼未來在進行專案的時候,就需要預留比較長的溝通時間。即是對於時程的掌握與預估上面可以有先馳得點的優勢。
第二部分:資料查詢(Query)的介面(IDE)。這部分應該是作為商業分析師需要最快上手且熟悉的部分了!即是你撰寫SQL Query,並且可以回傳結果的介面了!查詢介面與工具依照公司與組別也不盡相同:有可能是SQL Workbench、MySQL Shell、雲端的平台也有各自的介面(如GCP的Big Query等等);而要使用這些介面,除了必須的軟體下載之外,比較麻煩的是與資料庫的連接,而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在權限都到位之後,才進行這部分的處理與孰悉。
第三部分:自動化工具。資料查詢的介面往往只能做到單次的資料分析,但在發展相對成熟的公司裡面,往往會有工具是串聯資料庫本身和最下游的視覺化工具、報表工具中間,即是自動執行SQL Query的工具。你將Query完成,有自動化工具進行定期執行,可以免去手動的麻煩。這部分建議可以多請教組內的同事和前輩,並且參考他們自動化工具裡面Query的設置,並且依樣畫葫蘆,便可輕鬆上手,而這部分也會引領到第三個要訣!
🗝要訣三:好好閱讀關鍵Query、好好定位關鍵指標維度吧!
你熟悉自動化工具後,你應該可以在自動化的工具中找到定期執行的Query和項目們,但在這麼多自動化的Query裡,怎麼找到重要的呢?最快的方法是直接問老闆,平常組裡面和資料的客戶通常是看甚麼;較慢的方法是透過觀察,在每次的日會、週會裡面,看看最常被大家掛在嘴邊的指標是甚麼。
其實,我個人覺得最直接、最不會出錯的方法就是找跟錢有關係的指標。直接關係的如「收入、利潤、成本」;間接關係的則是甚麼樣的指標會創造出收入利潤以及製造成本:如你在一個訂閱制的產業裡面,可能是訂閱人數、退訂人數等;在外送產業裡面,可能是訂單量、送貨量;在廣告產業裡面,如果是以曝光計費的,即是看曝光數、如果是以點擊計費的,即是看點擊。
接下來,就是結合以上兩點,找到關鍵的Query,是可以讓你得到這些和錢有關的指標。找到關鍵的Query後,我去年剛任職的時候做法是,我把關鍵報表的所有Query,大概十到十五個都列印出來,並且邊詳讀邊做筆記。
作筆記的重點處有以下。
1) 哪些表格:可以快速學習哪些表格應該要彼此JOIN在一起、表格是在哪個Schema下面、在哪個資料庫裏面可以一目了然。
2) 表格裡面的哪些欄位(Attributes/columns):因為我們已經定位好關鍵指標(舉例:跟錢有關係的),乘載這些指標資料的欄位也是需要好好畫重點的地方。比如說訂閱數是出現在A表格、退訂時間是在B表格,我可以透過Query去了解A/B兩個表格怎麼結合,可以一次拿到完整的指標數據。
3) 篩選條件(where):由於表格存取的資料是相對中立且完整的(raw data),透過閱讀關鍵Query,新手商業分析師得以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快速熟悉產業領域的知識(Business Domain Knowledge)。好比說我在台灣的財經媒體上班的時候,一進去的時候,作為菜鳥,你不會知道要把公司內部的流量篩除,需要下一個where的條件式,但如果透過閱讀關鍵Query,就可以了解一些行之有年的分析慣習,並且先行排除缺乏產業知識所帶來的盲點。
🗝要訣四:善用Wiki和大家共同的智慧產出
這點也是我覺得作為職場小白很需要親力親為的!就像我們在申請留學、找工作的時候,我們本身都會很勤勞的拿問題餵狗、去爬PTT、追夢網、一畝三分地、Glassdoor、看Medium等等;但在入職的時候卻忘記這個技能了!
很多相對成熟的公司都會有內部的Wiki、也會有類似Stack Overflow的平台讓大家問問題。很多時候,職場新鮮人剛入職時候碰到的問題、常見的專業詞彙釋疑、系統的困惑都有公司同事過去豐富的貢獻與撰寫紀錄。只消輸入、查詢,往往就可以得到你疑惑之處的解答了,也可以不用花時間詢問別人,很一石二鳥。
🗝要訣五:和核心關係人打好關係
這個要訣十分直覺,找到可以和你溝通、包容度高、個性較好的戰友,請他陪你走過上手的旅程。我知道從學校環境走入職場,大家都是很戒慎恐懼、兢兢業業的,我去年也是如此,如果可以有一到兩個前輩或同事能在百忙之中願意聊天、協助你上手工作、解釋整個資料架構給你聽,真的需要非常感激,基本上他們就會是你們on boarding過程中的貴人了!
因為在公司裡面,大家都非常忙碌,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熱心,這是職場的常態,不要認為別人有義務要幫助你。以下推薦幾種人是可以花時間打好關係的,讓他們成為你的貴人。
1) 和你說同語言的同事:沒有第二語言(英文)溝通的障礙,講同樣的語言很有親切感,也可以省去很多溝通成本、也不用太刻意思索怎麼措辭。
2) 和你做同樣職缺的同組或鄰組同事:因為身為商業分析師,和同組或是隔壁組的商業分析師打好關係絕對百利而無一害。他們可以分享他們入職後的注意事項、分享與資料表格有關的領域知識、寫好的Query等,對於加速你上手流程很加分。
3) 資料工程師和軟體工程師:擁有這些技能點的同事往往是資料分析師新手比較少意識到,資料工程師是行使要訣二之際很好的夥伴,他們能很好且詳盡地提供對於整個公司資料體系的知識傳遞,且他們往往握有資料庫權限的核可權,是非常值得信任的夥伴;工程師則是因為他們或多或少也會擁有領域知識,平常也會需要撈取資料和架接API等,他們對於產品開發和功能往往也能提供第一手的消息。
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也可以無形之中累積對於負責業務的了解,同時工具面和知識面透過好戰友同步累積。
🗝要訣六:寫就對了、然後勇敢犯錯
公司請員工來做什麼呢?主要不是學習、而是希望你能創造價值。我看到很多剛入職的同事或是其他組的新鮮人往往很糾結想要透過閱讀、查找資料等方式,希望能一網打盡所有的現在未來會碰到的知識點。然而,這其實不是一個最好的做法。
我個人會強烈建議,當你把前面的五大祕訣都執行完了,就停止沒日沒夜的閱讀和搞懂定義,開始寫Query吧!在技能三裡面,我建議說可以開始筆記關鍵Query,但做完筆記之後,即使只是複製貼上在你的IDE或是自動化工具裡面逐行逐行的執行,也是開始寫,是一個很強效的做法。
只看不寫、只規劃不做永遠不會讓你意識到自己的誤區在哪裡。儘管可能只是一個簡單SELECT * FROM Table LIMIT 100,你能在職場上Query你第一筆結果都是很好的里程碑。他可以讓你知道:你的權限是不是到位、資料庫的連結是否安穩、你入職前的技能是否遲鈍,它永遠不會是簡單的一個SELECT *而已。
在入職的前三個月,我會鼓勵新鮮人盡快投入寫Query的過程,因為在三個月後,大家會假設你應該已經有50%的熟習,所以前三個月是一個你得以完全用來試錯、修正、問大量問題的時間點;因為大家對於你的容忍度是高的,他們知道你在上手的過程也會比較有耐性,如果你不在這時候犯大量的錯,等你三到六個月之後,即使只是個小錯誤,也可能會被大家放大檢視與質疑,因此開始勤寫Query吧!
🗝要訣七:問聰明的問題
如同前述,公司的同事沒有義務要對你的上手過程負責,即使是好心願意幫助你的同事,我仍會建議不要問太顯而易見的問題,進而造成彼此時間的浪費。
何謂顯而易見的問題呢?如果問題的答案存在於on boarding文檔裡面、wiki中、或是可以輕易被回答的,就不會是太聰明的問題。新手上任本應該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探索、查找可以觸及的答案,而不是期待同事、主管像是情報中心一樣有問必答。
同時,我也會建議自己先經過試錯後、執行過Query之後(秘訣六),再將問題帶到你想詢問的對象面前,讓對方知道你的思考脈絡和嘗試過程,而不用從頭開始、拉長來來回回的時間。最好的方式是,你有做過一定的查找、試錯、將問題整理歸類、並且預定一個較完整的時間進行討論,而不是一直都出零散的問題影響彼此專注工作的時間。
|| 小結
以上七個秘訣就是我整理對任何商業分析師初入職場,如叢林小白兔慌亂之際的救命指南。把整個入職流程的基底打好,才能和你的同事組員們一起努力,為團隊帶來你可以貢獻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