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彼時書寫計畫] 第八周:無用的Job Fair
去年的第八周是眾多期中考的前一周,求職的腳步有點拖沓而緩慢,花了許多時間在複習功課和追趕作業的死線。記事本裡面充滿各種review、複習、time series (第九周是time series的期中考)、Causal Inference的作業二也在考完時間序列之後截止。
由於大部分的課餘時間都花在準備求職,在這周只能把複習不足的部分開始追趕起來。此外這周還有一個課業上的重頭戲就是我們Capstone Project的期中review,得穿著正式的在周五趕赴客戶端報告我們從學期開始一路到現在的各種準備,由於我是我們組唯一的簡報能手,所以每天都得撥出一些時間調整簡報格式和讓整個故事線更加清楚,是說現在回想起來我Capstone project的經驗,還是挺值得的一趟旅程,雖然組內雷人不少,但我們的架構從頭到尾都非常清楚,沒有過度許諾客戶、但能呈現出來的結果也是很不錯的,而且由於專案內容的框限明確,我把我該做的部分完成後,就可以抽手做其他的事情,很喜歡這種能獨立作業且分工明確的小組模式。
這周的另一個學習是Job Fair,周五有兩個Job fair,一個是商學院大學部舉辦的,一個是全校性的活動,為了Job fair還特地改了一版履歷,猜想能不能透過job fair拿到面試機會,然而最後發現大學部的是禁止研究所參加的,而全校性的也是偏向大學部招生,來的企業多半是明洲本地的企業,鮮少開資料科學相關的職缺,也不太提供簽證的支持。我對於job fair的看法從幾次的參加經驗裡面,得到的一個小結論是:除了電腦科學領域的工程師職缺外,商業分析研究所的學生去排隊或是地給人資履歷並沒有太多用處,在美國多數的企業還沒有找到一個適當的對接邏輯好好招聘商業分析的學生,因此參加Job fair大抵無用,但退而求其次,job fair還是可以額外獲取一些練習的機會,例如自我介紹、問問題的能力、遇到很好的HR與招聘主管等等,這些都是求職學生的機會點,只是看有沒有想把握。
最後,這周和之前去紐約認識的mentor通了電話,他是在WeWork工作的產品經理,之前去紐約旅行的時候聽了他在Product School的分享,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他第一份工作也是在亞馬遜做商業分析師,然後慢慢的軸轉職涯成為一個產品經理,最後再從亞馬遜跳到紐約WeWork。他的職涯曲線完全就是我的內心嚮往。而現在,我追隨著他的步伐進到亞馬遜,也跟許多產品經理開展合作,也發現自己許多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思想誤區,是有那麼一點遙遠而不可及,要努力的地方還是太多。
這周仍舊沒有拿到電話面試,複習的進度持續、實習仍然繁瑣而忙碌,只能繼續往前邁向下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