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回台的微小心情與觀察
剛從亞洲返回西雅圖,調節時差的過程比上一次的往返(2022年九月)彷彿更漫長一點,這次算是悄悄的沒有太大聲息地回到島嶼,在台灣遠距工作兩周,跟著紐約的時間顛倒;在日本一周低調的慶祝自己31歲的生日。
相較於去年秋天回台灣時的興奮與情緒高昂,剝除了疫情間太久沒有返家、祛除鄉愁的過程,這次回台與再返美的過程有太多的時刻觸發我思考過度的深沉旋律,也讓我有點趨於平淡的美國生活多出一點漣漪,彷彿很多雨珠或小碎石落入一池烏黑的池水,但礙於我日漸貧乏的表達與中文書寫能力,花了很多時間反芻與跟我能少數溝通的友朋歸納的結果,總算可以把我體會到的轉譯成文字放到Medium上面。
首先在心裡悠悠蕩蕩的是親人可見的衰老。回台一石二鳥的慶祝母親節與爸爸的六十歲大壽,也花了時間陪爺爺奶奶吃了好幾頓飯,除了外表可見的滄桑堆疊,在動作上的悠緩與更加偶發的疲憊益發明顯。想想從18歲離開高雄北上求學工作以及離開島嶼、抵達美國後的獨身生活,我慣習去埋藏許多人生的轉折、我的認同與哲學、行使選擇的邏輯,因為我已經預設於我不同世代的父母無法同理,因而沉默。但在這兩次的返台中,我試圖去直面(沒有過度費力亦無過度放鬆)因為距離而經年累月而出的彆扭,試著對話與分享,試著用我賺取的去創造相處的空間,不期待總有一天會回歸自然,希望慢慢進步、慢慢在他們變老/或許沒力氣爭辯的之際,再一點點地對他們把自己重新打開。
我也發現自己心心念念之於台灣純粹的滿足感在此次回返算是正式進入高原期抑或是凋零。去年回來,我個人認為台灣的食物是簡單暴力可以彌補我在美國辛苦寂寞工作若干年後的因子,我也很腦袋簡單的認為,我在美國努力賺美金,可以一年回到亞洲一兩次飽腹亞洲美食,我就可以蒐集滿滿的動力繼續回美國當台勞繼續打工,如此直線且單一的思維,我曾經喜歡這樣的簡單,但不知道是不是在美國回歸粗茶淡飯習慣了,這次回台,喝奶茶的次數少了、探詢的新餐廳也沒有去年驚艷、我對於餐食的價格也會眨眼了、也不會費心覺得說因為在台灣的時間有限,我要精挑細選對於每個吃下口的食物,貌似某種反璞歸真的校正回歸嗎?我個人感覺這樣的心態轉變是挺中立的,但一直困擾我的事情轉變為如果我在美國工作賺錢的苦悶無法被台灣的食物填滿,那我要尋覓甚麼樣的人事物或是體驗去重新媒合我當下海外打工的動機呢?我要一年一度地使用台灣的XX卡,去平衡在海外工作的苦悶呢?而於此同時,亞洲食物美味度與其相對應的價格,重新強化跟剝除我在美國對於美食的想望,如果同樣的金額可以在亞洲吃到品質高等的美食,那我何必在美國每次都花不符成本的外送費透過普通到不行的食物去消滅苦悶與焦慮呢?粗茶淡飯美國、精緻便宜亞洲,感覺是一個正向循環呢,兩邊都不過量剛剛好。
那我到底渴望什麼呢?我要找到什麼樣的XX (人生意義、物質/非物質的享受、某種追求) 去合理化我現在日復一日的工作呢?(在食物這個我熱愛的物質貌似已經無法滿足我之際)。
我一直知道美國職場可以讓我創造出我自我認可的價值,而這次在台灣經歷的種種的確再次強化回台灣工作一定是最末尾的選擇,當然還包含出國前在台灣工作經驗的鐫刻:包含資料分析職位的稀缺、沒有如美國成熟的軟體產業、我也不期待我的產出與貢獻可以在台灣可以得到對應的認同(不管是現實金額上或是文化層面上真摯的欣賞資料可以帶給一個公司的價值)、我可以真正敲動的市場規模、可以進行何種專案的自由選擇權。這些的這些不會引起任何自我質疑,我質疑的是可能過往是花費150分去捍衛且病態的享受這些工作價值給我的充盈感,但不知道曾幾何時,這對我來說已經不是需要花費150分氣力去緊緊抓住的事物了。
那還有什麼?我從這趟亞洲行真正觸發我能自在享受當下的時刻、和我意見不平、覺得真的沒救了的時刻找到一些潛在的端倪,而這些歸納,或許在經過幾輪內化後,可以取代食物與工作的成就感成為XX。
陪伴重要的人是一個,這我在最開頭的時候提過了。
再來是幾個充滿靈光與微小充實幸福感時刻。
比如說能在晚上九十點仍可以在城市內或是三峽家附近信步走走的安全感,不管夜色多黑,我都能自己一個人找到巡航回家的路,不管多曲折我都知道自己能安然回家的自信。對我來說,安全感代表了大多數「自由」觀感的強烈捍衛。
又比如說我能碰觸到我已然遺忘曾經很熱愛事物的輕鬆感受,像是不用一整周的時間去規劃看一場電影、像是可以在誠品待幾個小時不用離開、像是可以從我的書櫃中隨便抽出一本複眼人安靜的閱讀。
又比如說我可以維持於我而言適量且親密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他懂我的過去而我懂他的,儘管還是很多一對一的觸點(我始終困難於建立一對多的歸屬和擁抱鬧騰),但這樣的交談與對話流淌,可以擷取無聊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將彼此的回憶、當下、未來的時刻短短的熨貼在一起,便已足矣。
又比如我可以見證一個人或是一群人的成長,他們因為我而帶走一些經驗和人生體驗,想到他們因為我而變得更強一點點、更自信一點點,我會止不住微笑。
又比如我可以和一個重要他人攜手體驗生活,一起見證對方的成長、挫折與困惑,一起點兩份彼此都很想要品嘗的美食然後交換。
再比如我看不慣有人透過轉譯和資本優勢強化島嶼某些群體對於某些符碼的盲目崇拜,或許過度嫉惡如仇,但我很想要對這些資訊不對稱進行除魅,這些掌握資源的人基本沒有任何過錯,我只是覺得或許有一些更正當且道德(我自以為)的手段讓這些群體不要湧升期待又黯然落空。
這些形而上的體驗與當下感受或許很難轉換成形而下的清單列表,但這些當下對我彌足珍貴,因為他們是只有我把自己抽離出漂亮國日復一日的生活後,回到我屬於的島嶼上走一會、呼吸一下、再次遇見幾個舊識才能孕生的感受(當然他們同時也讓我知道原來我在美國生活平淡安然的踏實感其實是某種妥協後的快樂,人真的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基準點呢)。或許不遠的未來,我在這個異國/即將稱之為家的國度經歷一些新的體驗、創造出屬於我的事物後,我會乍現那個似曾相識的AH-HA Moment,讓我垂釣起我2023年在島嶼這些或溫暖或不滿的時空,我會得以知道我正在做一件很迫近、很迫近自身認為是對生命「有些意義」的事物上。
我以前有好些年一直拿魔法少年賈修「成為溫柔的王者」勉勵自己,無形中它漸進演化成「要做一個溫柔且堅定的人」,因為我知道自己在怎麼努力也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成為王者,但回島嶼一趟,我知道我或許可以淡化「堅定」了,不需要每件事情都努力不懈,或許做個溫柔、柔軟、對自己心安理得的人,就很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