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美國求職內推的二三事

Henry Feng
10 min readNov 9, 2019

--

有一陣子沒寫文章了,淪為靠過往文章衝流量和追蹤的過氣寫手(笑),一方面是沒在找工作的狀態裡面,的確會懶散於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和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是這幾周才慢慢有工作上軌道和找出和組與老闆和諧相處的方式,時間多了,才有更多時間思索可以分享甚麼樣的主題。

這次的發想是在和我的mentee進行月例一次的對談時,她提出的疑問,關於內推、networking和找工作求職的平衡。按照我的經驗和多數想在美國找工作人的認知中,內推是相對有效率跟成本投報高的方式,也因次想藉由一篇文章的時間,來和大家聊聊我怎麼在過去這半年裡面,規劃我內推的進度與一些心得。

Photo by Christian Wiediger on Unsplash

甚麼樣的人適合讀這篇文章?

1. 已經在美國讀研究所,準備找暑期實習或是畢業前找正職的學生。當然我的背景是商學院的商業分析研究所,相同背景的讀者或許更可以援引,但我相信我分享的方向,非商業分析背景的學生也是可以參考參考。

2. 即將申請美國研究所的申請者。在台灣的就業文化裡面,鮮少有內推的文化,在求學期間也沒有太多正式的資源著重求職內推的訓練,如果你打算來海外讀書,可以有大致的概念,並且有跳脫出舒適圈的準備,去跟陌生人聊天、索取內推。

本文架構

  1. 內推資源庫的分類 & 與你求職策略的結合

2. 內推注意事項

3. (Bonus) 想進Amazon嗎?我來幫你推

內推資源庫分類 & 和求職策略的結合

求職是一場長期的抗戰,往往得在學業、networking和各種死線中進行精良的規劃和平衡。像我mentee最近在找2020暑期的實習,剛開學的他們也是在繁重的課程裡改履歷、投工作和準備面試;而我由於是一年的學程,也是在今年一二月開始,在最後客戶專案和春季學期的課程中,擠出時間的縫隙進行求職。

因此我的建議是,讀者要將你手中有的內推資源進行模組化的盤整,針對每個模組/資源庫,投入相對應的時間和準備心力,以達到最多的求職。通常每個人在密集求職期都會設定投遞工作數的日目標和周目標,讀者可以參考我的分類,將不同模組安排各自的投遞量,排列組合和試錯後,找出最優解,以達到最大化成功。

以下,我就分為幾個不同的模組進行盤點,和闡述每個模組的內推模式差異,排列方式就以所花心力少,排到所花心力高的。

1. LinkedIn 暴力詢問法

時間:*

準備:*

這個模組的使用情境為:如果你即將準備線上申請某個公司或職位,你對於該職位的信心和與你過去經驗的密合程度稍稍高於一般海投的公司職位 (或許是你更喜歡的產業、有聽過但不那麼熟的公司等),可以的做法就是直切上LinkedIn搜尋在在公司工作者,把employee名單裡面的華人逐一發一樣的connection invitation、short note、職位連結,詢問該人是否能幫你refer。

按照經驗,通常發完十到十五個會有一個人回應你協助內推,這邊著重點不是在你是否與對象有連結,只是臉皮厚不厚和你有沒有想要去賭比海投更高一點的機率,因為你難保你不會碰到一個真的想靠refer賺獎金的員工。

2. 一畝三分地內推法

時間:**

準備:**

一畝上的內推版裡面,有很多熱心的華人會發帖協助版友和新鮮人內推。在一畝上尋求內推挺簡單高效,因為上面的雙邊市場都有明確的目標,有一群在公司裏面願意幫忙內推的人,另一邊則是苦無找不到內推的學生。

我的小建議是:盡可能地去窮盡上面版主們公司清單,和你自己的求職清單做比較,並且進行增刪。定期的去一畝三分地上看大家的內推公司與條件,並且每天養成去看這些願意內推版主索在公司的求職列表,一看到有喜歡的職缺,二話不說,就直接寫信請求內推,且不用怕只求一個內推。

想必讀者可以觀察到,在第二個模組裡面,已經要開始培養你自己的公司資料庫,當你在各種求職平台看到A公司的B職位,你要做到可以立刻查找到你的資料庫裡面,A公司有出現在一畝內推版裡面,你要做的就是準備資料,按照發文者的需求請求內推。

3. 在美台灣人平台內推法

時間:***

準備:****

這個內推模組和第二個模組的操作邏輯基本上是相似的,差異在於台灣人畢竟同國同土三分情,發文者多抱著幫助台灣留美學子的心態善意幫忙,在溝通過程中還是要抱著尊敬和感恩,沒有人是義務要幫助我們的,大家都在各自的職涯與公司裡忙碌拚搏,願意花時間出來幫助台灣人真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額外的時間付出!

因此,不管在信件往來的口吻、對於對方內推的要求滿足(文件的完整程度、你過去背景的簡介等等),以及你能力資格的符合程度,往往是內推者會著重的點。有些時候,內推者也不是像一畝上的版主們一樣,來十個就推十個,而是會真的看你感興趣的職缺需求或是team所需要的經驗值 (候選人的學歷、工作背景、junior/senior等等) 再進行篩選,所以沒有被成功內推也沒有關係,保持關係連結,等機會到來,是你的,還是會是你的。

這個模組我提供兩個平台讓讀者參考。

  1. 半路出家的矽谷工程師。網頁中有一篇文章有矽谷不同新創、大廠等的內推人,裡面都有很明確的內推需求,歡迎寫信去詢問。我有幾個內推也是透過那篇文章裏面的資訊得到的,裡面的內推人都是在矽谷工作多年非常有經驗的前輩們,回應速度很快也非常熱心,也有發生過我感興趣的職位對方覺得不適合,再推薦我更符合的工作類型的情況,很是感激。
  2. Mason大大的海外留學社團。這幾個月以來,Mason的學長姐們陸續在社團內透過Mason招募暑期實習的內推機會,我自己沒有試過這樣的內推方式,但感覺也是極其有效,學長姐們也很願意撥冗協助內推,大家可以把握機會,唯一和第一的方式不同的是,目前我大多看到都有內推的死線,所以讀者更是要定期追蹤社團裡面的第一手消息並且把握機會。

而公司資料庫的概念在這個內推模組裡面更是重要。我那時候關注半路出家矽谷工程師的頁面,我是把願意內推者的所有公司完全記錄下來,並且在Linkedin/Glassdoor/Indeed 訂閱並且設定公司職位通知,只要有資料分析相關的職位在這幾間公司釋出,我會立即確認是否符合我的背景,並且著手進行內推準備和聯絡。

4. 不熟學長姐/聯絡人內推法

時間:***

準備:***

這個模組的對象是你可能加過LinkedIn connection,但沒有實際交流過的學長姐或是在各種info session、career fair聊過的對象。

歸根究柢,為什麼你會和這些connection「不熟」?無非幾個原因,第一,可能學長姐忙碌、相對不太熱情,不太願意與你對談和connect。第二,可能這些connection所在的公司和產業是你相對不感興趣或是覺得你自身經驗不符合的。像是我知道自己不是顧問業的料,所以可能會加我幾個在麥肯錫工作的學長姊,但因為知道自己實力的缺乏,也不會刻意想要和他們詢問如何準備顧問業的申請,因而造成了「不熟」的結果。

然而,他們仍然是我們可以連結的內推者。你和他們彼此之間還是有著同一個學程、同一場活動的關係。他們所在的公司仍然是你資料庫裡面的名單。如果真的在偶爾的關注中,發現他們公司有釋出符合你背景經歷的職缺,你覺得值得一試,仍然是可以透過他們的內推,嘗試能否拿到面試的入場券。

5. 關係深厚學長姐/聯絡人內推法

時間:*****

準備:*****

這會是你模組資料庫裡面最短的一份資料清單。於我來說,其實詢問來自於他們公司的內推機會是不重要的一件事情了!因為他們在我的求職路上願意花時間幫助我的無私已經大於任何事情。

他們會是我的mentor、是一起吃過飯暢聊八卦的學長姊,他們幫助我看過履歷提出修正的建議、協助我練過面試、聽我吐過求職的苦水、告訴我的優勢和不足,讓我在這一年的學程中更為成長。

當然他們的公司一定會是我們放在資料庫的首位之選。一定是每天關注的重中之重。他們甚至會比我更知道這個職位適不適合我,因為他們在了解我之外,更多了一份他們所處公司所需人才特質的理解,這時候就是非黑即白了。他們會說你試試看,有機會可以拿到,或是我們這個職缺,你的背景應該完全沒機會。

因此,在請他們內推時,花的時間精力是最大的,因為你遞交出的文件、寫的字句不再只是代表你,而同時也代表了他的credibility。他們幫你內推,是他們相信你會有出色的面試表現,那你更不能讓他們失望,不能讓他的組員、他的同事質疑說怎麼會推薦這樣的人選。

我那時候請一個學長協助我內推紐約時報的面試時,我寫了一整頁紐約時報Cooking app的產品分析報告,邏輯條列我怎麼分析產品、追蹤甚麼metrics、怎麼設計實驗以優化產品。對於Adobe職位的申請時,我也是附上了我之前寫Adobe Analytics的產品文章。

這些額外的素材不是必要,但你提供了是代表你對學長姊的尊重跟你想要加入他們公司的強烈渴望吧!因此更應該慎重兢兢業業的面對這樣的內推。

內推注意事項

這邊就提幾個內推注意事項,大部分的重點已經涵蓋在每個模組的分享裡面了,希望在這個段落能夠抓到幾個漏網之魚。

1. 時間性的重要。內推講求的是時間性,對於職缺釋放時間的敏感度,與內推者通信溝通要及時且明確,不要拖延,因為你一旦和內推者建立關係,不再只是你運用你的時間,你也要珍視對方的時間。

2. 看清楚內推者的要求,不要有過多的補件行為。請務必把內推者的要求素材完整附上,不要遺漏,內推者沒有這麼多時間和你寫信要額外的素材。

3. 持續和內推者Update你的進度。如果你有幸通過內推得到面試,也請記得和內推者保持聯絡。好處有二:第一,內推者內推人成功多多少少會有獎金的,可以給對方一個提醒,讓他知道未來他是有機會可以拿到這一點點的回饋。第二,持續和內推人保持溝通對於面試是非常有幫助的,我通常一通過內推拿到面試,在和hiring manager面試前就會和內推者通電話,去了解面試的方向、主管看中的點、公司文化等等。這樣可以幫助你在面試前準備的更充足和心態更加踏實。

最後這邊小小分享一下我那時候我在密集求職時,我大概怎麼分配我各模組內推的數字和準備情況。

我一周給自己的目標是投35–40個工作,大概一天5個左右。深厚關係學長姊/聯絡人內推法:1–2個,會花較多時間準備文件素材與詢問不熟學長姐/聯絡人內推法:2–5個在美台灣人平台內推法:5–7個一畝三分地內推法:10–12個Linkedin暴力內推法:發大概40–50個邀請,可能3–5回覆內推線上申請/海投:剩下的15–20個申請

[Bonus] Amazon內推

講完了這麼多,謝謝你願意讀到最後。最後這邊我也想要貢獻我一點點心力,協助讀者內推。

流程如下:

1. 點擊此連結到Amazon Job Page: https://www.amazon.jobs/en
2. 選擇你想要的職缺 (至多兩個職缺) 不一定要美國的
3. 寄信到我的信箱 fengyunhan@gmail.com
4. 信件標題請打: [Amazon Refer] 英文姓名 — 學校 — 職缺領域 (ex SDE/BA/BIE等等)
5. 信件內文請包含 (First name/Last name/Email/Phone no/Address/Country/State/你的一頁履歷 pdf 版本/第三人稱自我介紹/職缺連結)
6. 我會盡量在一周內將你內推,內推後隔幾天你會收到系統信,我不會額外回信
7. [Optional] 希望你可以拉三個人訂閱我的Medium,我也無法檢查這項目啦,但我會很感激 :P

希望能在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裡面,幫助有想要進Amazon的各位。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大家不吝鼓掌和分享。

--

--

Henry Feng

Sr. Data Scientist | UMN MSBA | Medium List: https://pse.is/SGEXZ | 諮詢服務: https://tinyurl.com/3h3uhmk7 | Podcast: 商業分析眨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