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分析學程MSBA畢業新鮮人裁員潮下的求職(求生)指南 2023
前言
上週各大大小小公司的裁員消息充斥各種社交媒體,迪士尼裁員7000人、Affirm裁員將近20%的員工、微軟繼續推進原本公告的裁員計畫,大西雅圖地區將近700人被影響、被台灣人熟知的Yahoo也裁員千人。在看到這些消息和各種open to work的貼文在Linkedin湧現之際,在美工作的大家心情已經從「這個大廠竟然會裁員」的震驚情緒,漸漸麻痺;媒體也開始從大肆報導分析,走入輕描淡寫的例常陳述。
在半努力半苟活撐著的心態交雜之際,我注意到被裁員者湧入勞動市場的同時,就讀商業分析研究所(MSBA)的新鮮人他們面對的是更難的市場環境與更激烈的競爭,但卻鮮少被提及。這屆畢業生的學長姐們,不管是疫情前抑或疫情中來到美國,多多少少都乘著商業分析市場的熱潮和美聯儲大放水的蓬勃經濟,得以落腳美國,尋得多職、拿到不錯的薪水。而隨著經濟緊縮、裁員紛至,等待畢業生們是稀缺的職位和有限的求職時間。雖然我不在他們的情境中,但希望透過我的書寫,萃取和他們對談後的觀察與思索,整理十點我個人認為在如此的裁員浪潮下,商業分析的畢業新鮮人可以如何奮力的準備自己,一起撐過這段對新鮮人極度不友好的經濟拐點,成功留在美國市場!
適合讀者
在美國就讀商業分析、資料科學研究所,即將畢業求職、想要留在美國工作的新鮮人。
建議一、認識自己,善用自我獨特的優勢
在經濟情勢不明朗、就業市場看壞的現今,畢業生更應該要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獨特的優勢在哪,並在履歷上、networking中、面試環節裡,將自己的優勢包裝發揮出來。我們要清楚的認知到,當你申請一個junior或是mid-level的職位,你的競爭者是大廠被裁員出來、有多年美國經驗的員工,因此選擇賽道非常重要。
如果你有銀行的經驗,盡量鎖定金融相關的領域;如果你有顧問的經驗,你過往服務的客戶是那些產業,那就多看看美國類似產業有沒有相關的職缺;如果你在半導體工作過,美國半導體鏈整個上中下游的廠商一定會有看中你經驗的公司,那就快大膽申請。
花多一點時間找到自己經驗裡面獨特的優勢,並且找到契合的產業、公司、職缺,拉出你獨特性的同時,也是避免過多的競爭,提高存活率!
建議二、盡早開始,不要等!
很多學弟妹問我:「我五月才畢業,我現在可以投畢業生招聘計畫之外的社招嗎?」如果是在經濟承平之際,我或許會說可以等一等,但現在這種非常時刻,我會說,不要等,盡早開始投。
開放的職缺已經很少了,Recruiter可能也被裁的差不多了,代表每個recruiter要打電話、聊天的候選名單可能已經排到天邊,現在投遞,你的履歷被看到、真正被邀請第一關聊天,都可能已經是一、兩個月後的事情,那還有甚麼理由等待呢?
尤其國際學生的時間線更是不等人,在畢業前的最後幾個月,最重要的是可以快速試錯、在一次次的申請、面試中修正、在失敗中站起來,沒有時間可以讓新鮮人在「充分準備」後再開始,那就「打帶跑」的開始求職吧!時間永遠比你想像的還要不夠。
建議三、無所不用其極的海投,同時保持策略清晰
在這個經濟下行的當口,過往學長姐們的努力量,套在今年即將畢業的研究生上,需要乘上二到五倍。前兩年經濟好的時候,可能海投150個工作就能鎖定offer,但現在可能需要投遞500–800封履歷才能拿到一個面試,如此拆到每天需要投的數量,會是一個倍數的成長。
因此,盡早把履歷打磨好、分成多個職缺的版本數、打開不同職缺平台的通知(Linkedin/Glassdoor/Indeed/Monster),善用「快速申請」的功能,先將海投的數量衝起來,也同步蒐集公司給你的反饋、紀錄轉換率,進行履歷的修改和迭代,然後繼續海投。
在海投的同時,也隨時結合建議一,依照自己的優勢慢慢發展出自己的投遞比例和清晰策略。假設你有銀行業的工作經驗,且負責的偏向風險控管的部門,若每天海投30個職缺,可以發展出以下比例:12個銀行相關的分析職缺、8個信用卡公司風控部門的職缺、5個fintech公司做risk management的分析職缺、5個其他科技產業合規相關(compliance)的分析職缺。看似是漫漫海投,你還是透過一些隱而不顯的優勢,發展出投遞履歷的規律,極大化履歷被看見的機率!
工商時間:歡迎報名參考我三月開設的公開課,一起加強找工作的準備吧!
建議四、內推內推內推;人脈人脈人脈
在海投的同時,也要認知到內推的重要性,同時在業界人士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分數。現在公司凍招、大量裁員的情況下,把握好人脈,即代表掌握招聘資訊,雖然花的心力會比海投高上許多、且數量稀少,但轉換率與接下來面試的質量皆是高出海投很多的。
我的建議是鎖定你夢想/心儀公司的人脈,和他們建立電話對談的機會,讓他們認識你、對你留有印象,不用太介意是否他們公司現階段有職缺,人情留一線,或許五六月經濟好轉,凍招解凍,到時候他們組上的機會,他們得以優先考慮你。
建議五、高強度打磨技巧,避免失手
除了花時間在海投、請人內推、建立人脈,更重要的是,不要偏廢面試技巧的練習。
你可以精煉行為面試,讓故事貼合STAR原則,起承轉合合乎邏輯,減去冗辭贅字和練習用列點去闡述你的決策和行動。
你可以把SQL Coding練到爐火純青,反覆用leetcode測驗自己,想更有效率的查詢方法(query),找業界人士陪練白板題和商業情境的case。
你可以熟讀機器學習和統計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練習把一個複雜的觀念講得簡單易懂,讓爺爺奶奶都可以了解一個學術性的名詞背後的意涵。
你可以練習解答產品情境題,學習怎麼有框架的列出幫助產品成長的指標與維度,並且可以反應極快的設計出精準的實驗。
因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需要把每一次的面試當作唯一且最後的機會(last shot),要盡量避免讓一個可以預先準備而沒有準備的失誤,造成珍貴面試機會的流失。
建議六、跳脫就業市場的窄盒子
如果經濟真的差到不能在差,完全沒有任何美國或是科技大廠的面試機會,我會建議可以試著轉念,讓自己跳脫出這個看似困住的情境,你會發現或許其他的領域有潛在的機會。
第一個跳脫,針對一直沒有拿到面試、不一定非美國不可的新鮮人,或許可以嘗試美國以外的職缺。這樣做的目的不一定是放棄美國的求職,而是可以透過海外的經驗練手,也可以同時透過海外機會去看自己在市場中的位子。海外科技業或許因為職場法規較為嚴格,沒有大量的裁員,有少數的職缺開放;或是海外的市場並沒有那麼多商業分析的人才供給,跨海投遞有可能被看到的機率更高。可以試試看加拿大、日韓、東南亞、歐洲等市場的職缺。
第二個跳脫,如果真的想要待在美國,但科技業少少的職缺競爭者眾,我會建議換個思考模式,切入比較冷門的產業或是公司,因為重點是比氣長、比身分的穩定。在這種時候,犧牲一點薪水,拚留在美國的可能性。可以看看在美國的台灣企業,他們會有更高的意願聘請台灣留學生,而且通常也會有相對高的可能性幫助新鮮人辦理身分,保障在美國的合法存續議題。
第三個跳脫,最後的最後,如果真的沒有辦法的在合法的期限進入業界,而還是有強烈意願留在美國,可以嘗試先短暫放下進業界的想法。可以試試看無薪實習、NGO較低薪的工作機會、學校學術單位、教授的研究助理、繼續申請另一個學程、甚至開創一個公司讓自己學生的身分得以延續。
對於一些留學生而言,如果真的有強烈的意志想要留在美國,到頭來,我們真的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提供合法身分讓我們繼續找工作的機會而已,而當你跳脫出原本的思考框架、將賺取高薪的念想稍稍延後,你會發現,還是有一些可能性可以讓我們繼續撐著,等到經濟春暖花開的一天。
建議七、熟習美國身分法規,讓法律成為助力
延續建議六,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身分問題是留學生極大的門檻。因此在思索如何合法留下、持續可以在這個市場尋覓的過程裡,一定要讓自己更有法律意識,這包含OPT的按時程申請、每個流程的熟稔、移民局可能會出錯的備案和解決方法、OPT可以允許留學生做甚麼工作(無薪實習、NGO、教學單位、創業等)、學校國際學生辦事處的資源取得、有沒有法律專家可以諮詢等等。在找工作、打磨自己履歷面試技巧之餘,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權利義務為何,並且在碰到問題的時候知道如何爭取、找誰幫忙。
建議八、找到好的情緒支持、且適時放過自己
找工作的過程是漫長孤獨且痛苦的,而現在經濟下行的景況中,這樣的感覺會被放大延長。在這樣的過程裡,一定要有意識的幫自己找到情緒支持的對象和可以宣洩憂鬱沮喪的出口。
可以偶爾和遠在台灣的爸媽聊聊你的求職過程,面試被拒或是沒有回音的時候打個視訊回去和他們抱怨跟訴苦,儘管他們可能不懂,也會出很多餿主意,甚至要你不要這麼辛苦乾脆回台灣找工作,但說出來可以把鬱積在胸口的煩悶減輕一點,在掛上電話後,可以找回那個動力繼續熬夜奮戰。
也可以是你的研究所同學,彼此吐槽經濟很爛、分享對於眾多裁員的恐懼和緊張,然後繼續邊吃消夜邊改履歷和練習面試。
也可以是你的Mentor,和他偶爾約個電話聊聊,因為他和你經歷過一樣在美國找工作的歷程,或許今非昔比,但他可能會給你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又或許單純聽你講你撞到求職的坎,然後說他可以理解,而被理解的感覺是很溫暖的。
也可以將自己脫離出那個緊鑼密鼓的情境,出門散散步、健個身、或是買杯珍奶、吃個大餐犒賞自己,這些的這些可以幫助我們走得更遠。
建議九、關掉雜訊,專注於你能掌控的事物
這個建議是我對自己的提醒,也發現很適合在找工作的在校生。打開Linkedin充斥著被裁員的找工貼文、登入一畝三分地有著小夥伴對於當今態勢的不看好以及哪些公司會接下來裁員的預測、各種財經媒體每天輪番轟炸聯準會談話還有投資機構對於一下鷹派一下鴿派的預期,而哪天又是大廠的財報出來,大漲或大跌互相輝映。
這些消息無不牽動求職者的內心焦慮,我會建議新鮮人們減少攝取這些對於求職路上「相對」不那麼重要的噪音,因為這些宏觀經濟的變動以及快速反應宏觀經濟的公司動態,對於求職者來說都是不可抗力的因子,與其花時間閱讀這些資訊,增加自己的惶恐與焦慮,還不如把更澄澈的心神放在多改一版履歷、多練習一次面試、或多做一道SQL題目,掌握你能掌握的,專注於眼前每一次技能的進步和提升,這絕對可以幫助你突破這些外在紛擾的迷障,讓你得以走到你想要抵達的遠方。
建議十、做好最壞的打算,就沒有甚麼好怕的了!
最後一點建議,在這樣的時代下,你把建議一到九都摸熟和演練過後,是時候把你認為最壞的打算為何列出來,然後進行相應的準備,把那個最壞的結果認清後,你會知道最差就是那樣了,你多準備一點、多拚一些,就可以把你拉離那最壞的境界遠一些。
對我來說,如果2019年我在美國沒有找到工作,最壞就是我捲舖蓋回到亞洲、回到台灣,我會背上高額的借款,需要花個十年十五年把欠款還清,並且作一份我無法發揮資料科學價值的工作。想想很嚴重,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差,對吧?
我們常常會放大一個選擇失準後的嚴重性,然而當你把所有壞的結果想一遍,往往會發現那個極致糟糕的基準點,也沒有那麼糟糕。我們單純需要活在當下,做好所有的風險控管,再順其自然。
我會建議現在MSBA快畢業的新鮮人,找個求職過程中可以放鬆的空檔,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留意自己還有多少銀彈、搭配簽證允許的期間,進行全盤的財務規劃。如果需要家人的支持,盡早和他們分享你的打算;如果要搬到便宜的地點,省錢找工作,亦可以提前打理。如此一來,在那個最壞的狀態真的來臨時,我們起碼不會後悔我們所有的努力,可以抬頭挺胸、不卑不亢地離開。
最後的最後
在Linkedin上,很多前輩都會分享說,被裁員的人不要灰心,這不代表他的能力不行或是表現低落,這其實都是公司在大環境下不得不做的決定,千萬不要因此否定自己。對於正在找工作的MSBA畢業生們,也絕對不要因為履歷沒有回音、面試後被拒絕後而否定自己,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獨特性來到這片土地上,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一定會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