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商業分析畢業生求生求職指南

Henry Feng
7 min readMay 27, 2020

最近在LinkedIn上收到很多商業分析研究所畢業生的訊息,多半是表達在疫情之下的求職不易與投履歷石沉大海的情況,但當我點進去這些來信者的LinkedIn頁面,不出幾分鐘就能大抵知道原因,這些畢業生多有相似的面孔:大學應屆畢業就來讀商業分析研究所、沒有太多的LinkedIn的連結對象、只有二到三個實習經驗、簡歷上的經歷與其他畢業生極其相似:充斥著在研究所做的幾個專案和Capstone project。

而碰到這些來信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在這個疫情之下,我無法給出實際的建議說可以怎麼做、可以怎麼找到一份工作,有一種幫不上忙的無力感。美國就業市場的縮減是肉眼可見,Hiring freeze、lay off每天充斥在Linkedin頁面和媒體的字裡行間,我很幸運地在去年上岸、找到工作,但我現在每天也是戰戰兢兢,不知道明天會發生甚麼樣的改變。

而這個疫情也彰顯商業分析就業市場供需逐漸失衡的現況,但我還是想試試看能不能分享在這樣困難的處境之下,身為一個商業分析的畢業生可以怎麼做,或許已經浪費了一年的時間準備自己、打磨技能,但現在搥胸對足、自怨自艾也於事無補,那還不如趁著或許可以失業的這三個月的時間內,努力一把,不要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Photo by Georgy Rudakov on Unsplash

適合對象

一年商業分析學程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有九十天可以在美國找到工作,延續在美國的身分,且沒有太多正職工作經驗、求職到處碰面的畢業生們。

求生指南的心態準備

我覺得在這樣的關口,很重要的是要把求職的心態調整好,有正確和健康的心態,才能讓自己不被外在環境影響,穩定的找工作。以下分享幾個我覺得在疫情之下,作為一個商業分析畢業生需要認知的概念。

  1. 不要問無謂的「為什麼」,而是透徹觀察產業和了解自身定位

很多人會詢問為什麼找不到工作、為什麼沒有面試、為什麼求職沒消息,我覺得很重要的是要去了解現在美國市場就是在就業低谷,不要去比較與你類似背景經驗者為什麼能在去年找到工作,在今年你就無法順利進行。要去觀察整個市場,並且了解到說現在不僅就業機會少,與你競爭的對象是那些被公司裁員,進入求職市場的候選者們,他們有著比你豐富的在美正職經驗,可能大多來自頂尖的公司。當你將眼光拉高,看清楚自己與他們在經驗上的差異,或許會沮喪,但更重要是的是你認知到事實後,可以開始去想要怎麼做。

2. 先求有再求好

這是一個看似很簡單的概念,但在與畢業生聊天通訊的過程中,我常常會覺得很多人並沒有好好去盤點或是探索他能「求有」的範圍。「求有」的意思是說你要極盡可能的盤點你手邊有的資源,先有一份可以讓自己保住身分留在美國的機會/工作。

而這個「求有」,包含了面試過程與職缺機會兩個面向。

你有沒有把自己盡可能丟在更多的面試情境裡面練習自己。這可能包含Angel List的無薪新創實習機會、美國各地NGO的志工機會探詢、你有詢問過教授或是看看學校Student Job網站上面有沒有資料分析的TA/RA職缺了嗎?你有看過亞洲或是美國之外的工作機會嗎?你有問你LinkedIn上個Connection有沒有一些專案可以幫忙呢?

這些過程可以幫助你錘鍊面試時的感受與經驗,有些甚至可以讓你拿到一個錄取信,讓你進入組織工作而不用擔心簽證過期。

3. 以游擊戰取代地毯式戰法

由於只剩下三個月的時間可以找工作,畢業生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完整地將所有求職需要準備的素材與狀態達到百分之百。我強烈建議是時候展開游擊戰打法。

去一畝三分地上、Glassdoor把各大公司的面經全部複製貼上到你的文件檔中,看大多數的面試官們會問甚麼,就準備甚麼。就像是跟著狙擊槍的紅點,紅點到哪,就盡全力的猛攻那個節點。

SQL會考Window Function,就把Window Function練到精熟;統計很常出現p-value,那就把p-value的定義在筆記本上抄寫個二十遍到能倒背如流;產品面試很常問A/B Testing,那就把架構扎扎實實的印在腦中,一被問就立刻套架構 — 這就是游擊戰,不要花時間從頭讀到尾,現在就是要抱佛腳的時刻,緊緊跟著這些高頻題進行準備一定不會錯!

4. 按表操課,你需要無比精準的利用時間

相信大家應該聽過最近在職場很紅的「原子習慣」。把一個大目標拆成小單元,在每天養成習慣完成它們,而這將會創造無比巨大的效果。我相信在畢業前的你們,因為Capstone project、課業、求職面試焦頭爛額,很難有完整一天的時間可以安排,常常需要把時間瓜分給你的組員、客戶或是教授。而現在你畢業了,你已經拿回你24小時的時間自主權,是時候開始培養你的求職習慣。

而這些習慣我會建議你分門別類,並且設定清楚的數字目標,寫在醒目的地方(買個白板之類的),並且在完成後,每天打勾代表結束。

履歷類

  • 有沒有每天花半小時自己改履歷?
  • 有沒有每天請一個人幫你看履歷?
  • 有沒有每天思索甚麼新的條目可以加在LinkedIn個人頁面上 (可能是一個人的推薦文/一個網課證書/一個新的經驗)?

人脈類

  • 有沒有每天在Linkedin或是其他資源連結五個人或是更多?
  • 有沒有每天陌生開發五個人並且寫信詢問可以和他們聊聊?
  • 有沒有每天和一個connection通電話並且詢問他們對於求職的建議?
  • 有沒有每天在Linkedin上發文,增強自己的社群可見度與影響力?

投遞工作類

  • 有沒有每天海投十個、甚至更多職缺?
  • 有沒有每天請五個一畝三分地上的好心人士幫助內推其公司職位?
  • 有沒有每天上Concor,了解還有哪些公司有開放職缺,並且進行職缺投遞?

行為面試準備類

  • 有沒有每天精煉修改、自己對著鏡子練習一到兩個故事?
  • 有沒有每天找一個對象和你練習面試?

技術面試類

  • 有沒有保持一天刷五題SQL Leetcode題的習慣?
  • 有沒有每天複習並且練習口述五到十個重要的統計名詞 (依據你在一畝上面統計下來的問題類型)?
  • 有沒有每天針對一個網路產品或是服務發想其可能的商業模式、維度、實驗設計的流程與邏輯並且記錄下來?

個人Portfolio類

  • 有沒有開始建立自己的Portfolio,並且規劃進度完成?
  • 有沒有每天將一個過去的作業專案或是課堂專案上傳到Github,並且撰寫總論概述,闡明其分析邏輯?
  • 有沒有每天做一個視覺化小圖,充實自己的檔案?
  • 有沒有每天嘗試撰寫一些資料科學相關的文章?
  • 有沒有每周自己找個資料集進行商業分析與應用、並且提供見解?

不一而足,有太多事情是可以被拆解,以半小時、一小時為單位進行規劃並完成。當你將這些事項變成列表,相信你的心態會逐漸穩定,並且逐漸發展出屬於你獨特的優先順序。與其像是隻無頭蒼蠅般焦慮,還不如把握每天的時間,把之前沒有補齊的,逐步累積而成,並且建立自信與獨特性。

小結

我無法保證說看完這篇文你能成功上岸,我覺得重要的是,身為畢業生兼求職者的你,對於這個經濟現狀保持沉穩於澄明的心態,擁抱如此的隨機性,但同時在這時空中一步一步的把自己準備好,而你在三個月後,回頭看這段真真正正屬於你自己的時間,你會對於走過的這一段無比驕傲,且深刻體會到自己有所成長與進步。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Henry Feng
Henry Feng

Written by Henry Feng

Sr. Data Scientist | UMN MSBA | Medium List: https://pse.is/SGEXZ | 諮詢服務: https://tinyurl.com/3h3uhmk7 | Podcast: 商業分析眨眨眼

Responses (1)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