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商業分析研究所與商業分析求職的五大誤區

Henry Feng
10 min readMar 22, 2020

--

雖然最近COVID-19疫情肆虐整個美國,緊接而來的是經濟景氣與求職市場的急凍,不管是找正職或是實習的商業分析學生想必每天都是獨自在家很擔憂吧!最近也是許多台灣學弟妹收到來自美國研究所錄取通知的時候,或許也在糾結是否要不顧疫情踏上新的旅程。

這篇文章如果在去年這個時間發布或許會有點晚了,但由於今年這隻黑天鵝翩然降臨,很多人或許都沒有拿到太多的面試機會,因此想說趁現在分享一下這個主題。商業分析研究所通常為期一年,學生會從各種專業的教學和專案中獲得分析、建模等專業知識,彷彿經過一年,就能像是打雞血一樣強壯一百倍。

然而,走過了春天與秋天的學期,準備捲起袖子開始KO各種面試之際,問題來了,去年此時,我發現原來我所學的各種專業知識,包括Python、R、雲端運算的各種技術、機器學習的模型、Causal Inference、最佳化等技術,怎麼都沒有在面試中被問出來?

這就是我所謂的面試和求學的誤區。讀者如你別搞錯,不是說你在商業分析研究所裡面學到的東西完全無用,而是面試官在找一個合適的候選人時,他們當然會欣賞你的專業領域知識,但更重要的是,還有一些方向是商業分析研究所無法傳授或是沒有時間傳授的,而這些領域就是你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努力準備、努力彌補的誤區。畢竟只是一年的學程,不可能甚麼都教,很多項目與能力也不是短短一周三小時的課程可以裝備給學生的。

以下,我將歸納我去年在面試旅程中,發現到說,原來這些誤區是無比被面試官和商業世界珍視,我有所忽略,需要回頭再去惡補的。現在求職的你們,希望少走一些冤枉路,不要準備錯方向,偏差太多,造成你空有技能,卻補了東牆忘了西牆,錯過面試官最想要看到的特質們。

適合對象:這篇適合就讀商業分析學程最後一個學期 (或許準備臨時抱佛腳的) 你們,也適合準備來美國商業分析研究所就讀的你們,這些誤區其實不需要開始就讀,就可以準備的,趁拿到錄取通知到開學這段時間,空閒時間可以準備起來。

另外補充,由於我沒有申請太多資料科學家的職位,這篇文章比較針對想要找商業分析師(Business Analyst)、資料分析師(Data Analyst)等職位的讀者。

那我就廢話不說直接進入我們的五大誤區吧!

A. SQL

將SQL這個偉大的發明和資料庫語言放在第一位,是因為他真的太重要了,也是我當初輕忽的最大誤區。或許是跟我們那時候學習的方式有關,我們SQL資料庫的教授並沒有放太多心力在SQL教學上,很多時間都是讓我們自主練習。的確,SQL的範疇框限的非常清楚:SELECT FROM、JOIN、GROUP BY、ORDER BY、LIMIT、頂多最難到Window function的Partition By。尤其SQL這堂課是在夏天的Python語言之後,那時候就會天真甚至有點自大的想說,Python我都能掌握得不錯了,只有幾個函數和語法在變的SQL有甚麼難的呢?

然而,這種天真的想法在開始進入技術面試的時候完全被擊垮。在我十幾次的技術面試裡面,SQL和Python出現的在測驗裡面的比例大概是10X:1,Python就如比例所示,只有一間公司考。其他都是電話面試完,緊接下一關就是SQL Data Query Technical Assessment。

SQL不難,但讓它在求職路上與求學途中產生的最大落差是,加入商業世界的資料的時候,SQL的可能性就瞬間擴大了,變得非常活靈活現,這和SQL語言的教學也是很有關係,在學校的環境中,我們無法接觸到商業端的資料庫,我們只能用MySQL裡面內建的很老、很小、跟商業界脫節的資料庫,等真正遇到實戰,學生往往會不知道如何下手,尤其我們已經很習慣Excel、csv、json file直接導入python進行分析、或是開Excel先用樞紐分析表展開資料的模式,導致忽略一個簡單的分析在資料庫語言中怎麼處理,例如怎麼用SQL建立樞紐分析表呢?怎麼用SQL做類別內的排序呢?如果沒有準備好,或是轉換腦袋,初期面試可能會因此疏忽而慘遭滑鐵盧。

那有甚麼縮小這個誤區的方式呢?

第一,基本功還是要練好。雖然說SQL的語法與函數不多,但不同的用法間還是會有細微的差異,像是JOIN的各種種類 (INNER/LEFT/RIGHT/FULL/OUTER等等),可以好好複習老師所講的,地毯式的複習,整理自己武功秘笈,隨時參看。

第二,上Leetcode和Hackerank練習,這是我能想到,除了找學長姊對練外,最能快速累積實戰經驗的方法了,練就對了!

B. 基礎統計

統計,最為第二大誤區,因為這個學科太容易讓人忽略的。相信讀者就讀商業分析學程的時候,都跟明大一樣,是第一學期的時候開始學,但因為學期短,不像大學讀統計的時候,是完整一學年的課程,有點浮光掠影的教完,在實作上並不扎實。統計這個學科的誤區就在於它非常基礎,但它涵蓋面向廣、細節多,如果不時常溫故,很容易在面試突然被考到,瞬間腦袋空白,答不出來。

很多人找我電話聊天的時候,常常會問說商業分析師的面試會不會考Supervised Learning、Unsupervised Learning等等,但事實就是,在秋天和春天學習到相對高深的分析模型們,出現在面試的機會微乎其微。

更多的是,面試官希望你能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敘述基礎的統計概念、比較不同統計名詞的差異、如何詮釋統計分析後的結果等等。在面對商業分析師/資料分析師的面試的時候,我會強烈建議,與其在求職期間花時間建立繁複的預測模型,更應該做的是,找一本好的統計書或是好的線上資源,從頭到尾,地毯式的複習,建立自己知識系統與筆記,找人練習詮釋統計意涵,以此好面對廣泛的統計考題。

C. 商業與產品思維

這個誤區完全是在商業分析學程中沒有辦法自成一堂課的領域。很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商業分析研究所都隸屬於商學院/管理學院,但八成以上的課程規劃在明尼蘇達大學的學程中,和商業沒有直接的關係,較少的個案討論、課程的脈絡也很少貼近真實的商業世界,或許,最接近商業世界的時候是在做各種Capstone Project之際,但往往資料導向主導了整個專案的流程,學生很常忽略資料存在於組織中的位子,畢竟是以顧問的身分在外,對於產業也不是能立刻了解,而且很多身邊的同學也不像MBA動輒五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可以師法,很多都是應屆畢業就來就讀;更遑論很多學程,Capstone project是最後一個學期,在求職之際,可能還沒完成,甚至開始專案都摸不著邊。

此外,不可諱言,現在大多數分析師的職缺還是內建在矽谷、東西岸的科技公司,科技公司很多的分析職位是圍繞著產品,產品的資料、數據點又不是公司內部的人是很難取得的。這個學生和產品的距離是非常巨大的,學校教授大多都是學界出身,也沒有太多做產品的經歷,在教學與真實世界的界接上,到了面試階段,時常會覺得隔靴搔癢,不到點。

如果你作為一個沒有正職經驗、應屆畢業就來美國求職的學生,我會建議盡早開始培養對商業世界的敏銳度、對產品的高度知覺。在Medium裡面有很多大大們都會分享產品相關的文章 (像是產品三眼怪、你好,我姓艾名許利等等大大們的文章),閱讀這些乾貨可以有效地打開你對於產品不一樣的視角和觀察。

也推薦幾本讀物,也附上Amazon連結 (多事之秋還不忘幫公司導流量)

1. Lean Analytics

2. Cracking the PM Interview

3. Case in Point

商業分析研究所裝備了我們很多很專業的技能,但往太專業的分析師邁進之前,務必偶爾回望、觸碰一下商業世界的土壤,讓分析落地,讓數字產生可被實踐的商業價值,多讀點書、多看些新聞、多用用不同的產品和服務吧!

D. 商業分析的工作經驗與專案經驗

這個部分我在之前電話面試的分享中已經有足量的強調,不外乎是用STAR形式包裝、找人練習、注意Follow-up問題等注意事項。

這邊再多分享一個誤區的重點,剛剛講到說,在商業分析師/資料分析師的面試中,機器學習、各種模型不一定直面出現在考題裡面,但如果你在履歷上、在你的經驗分享裡面出現了這些模型,反而會成為面試官進一步詢問的重點,包含為什麼做這個選擇、該模型的假設與限制等等,因此,建議讀者秉持著一個原則,放在履歷上的,就要準備充足,不要講得零零落落。

商業分析師畢竟是一個溝通、傳遞商業價值和技術並陳的職業,面試官透過詢問你的經驗,更可以知道你是如何進行分析、怎麼定義商業問題、怎麼創造影響力,因此說和包裝很重要,這也是求職者如我在去年面試的時候,很多時候微微卡關的地方,建議多練習。

E. 創意與特殊性

最後一個誤區,也是面試者很容易忽略的,同時也是一個商業分析學程無法賦予給學生的特質。有鑑於商業分析學程一年短期的速成特性,同一個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會進行類似的專案、類似的客戶、類似的履歷內容。

因此,在面試的時候的創意回答和製造特殊性是尤其重要的,但這個在學程裡面也不會學習到,完全是要靠平常的訓練跟有事沒事時候的胡思亂想。

在面試的過程中,面試官出的三種類型問題會是你可以發揮創意和製造獨特性的地方。

第一,公司未解題

很多面試官會拿他們內部團隊正在試圖的專案或待解決的問題詢問你,這種問題並沒有正確答案,因為他們也還在探索解法,這種時候你的創意就是讓你特殊性彰顯的地方,而這種創意的發想奠基在於第三個誤區的準備和練習,包含你對該公司該團隊營運模式的了解程度、整個產業的動向、和你分析的水平。很多時候,他們渴望的是一個創新的收集資料的方式(例如有沒有甚麼資料點可以蒐集、怎麼蒐集等)、一個模型的創新應用(例如用機器學習的模型預測轉換率、把一個在A產業行之有年的分析方法移植應用在B產業上,迸出新火花等等)、甚至是新工作合作模式的建立(打造儀錶板作為溝通方式、自動化流程等等),這些都是你可以結合過去產業經驗、你研究所學,突發奇想,用有邏輯的溝通,告訴面試官,給我OFFER,讓我幫你解決問題吧!

第二、Brain Teaser

這種題目就是FAANG大公司會考的,也是考驗面試者的隨機應變的能力,網路上有很多類似的題庫可以參考,這種題型出現的機率不高,但也建議可以偶爾準備一下醒醒腦。

第三、個人展現題

學校致力把我們打造成一個規則化的面試者,但很多時候,面試官在與面試的過程裡面,想要觀察的是你的熱情與對一個領域投入的狂熱,尤其在最後一關Onsite的時候,面試官常常會問說:你的理想是甚麼?你做過最瘋狂的事情?為什麼你想要加入這個公司?面試官不是想要找一個只會言聽計從、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候選人,而是這個候選人,在進入公司後,能不能用它對一些領域的熱情(可能是資料分析本身、可能是教育、是樂於分享、有新創精神的個體)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公司與團隊。這種時候,你可以分享那些額外、有點quirky的專案,無形中透漏你有點geeky、但對這個世界抱持著熱情與好奇。這樣的分享絕對會讓你在眾多面試者中,給面試官印象深刻,畢竟誰不喜歡聊天的時候,訴說著過去的自己和喜歡的事物,眼中閃著光亮的個體呢?

小小的結論

可以看到,一個商業分析研究所可以給面試者如我們的不是整個世界,在研究生的生涯裡面到真正職涯的轉換裡面,那個Gap、那樣的誤區還是真實血淋淋的存在於面試者和一個Offer之間。這些誤區,有一些是學校有教,但你容易輕忽的;有些是學校無法有效傳授,得靠著你過往的累積和有意識的訓練不斷錘鍊,創造出最後的臨門一腳的;但不管如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能把提早意識到這些誤區的存在,填補這些誤區的灰色空白,一定能讓身處求職季的你更加自信面對一次次的面試。

那正在面試,撥空看這篇文章的你,還有沒有一些誤區是你覺得一個商業分析研究所沒有好好著重、傳授給你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討論吧!

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參考

--

--

Henry Feng
Henry Feng

Written by Henry Feng

Sr. Data Scientist | UMN MSBA | Medium List: https://pse.is/SGEXZ | 諮詢服務: https://tinyurl.com/3h3uhmk7 | Podcast: 商業分析眨眨眼

Respons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