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問「美國商業分析市場飽和了嗎」以及其背後的思索

Henry Feng
16 min readAug 8, 2020

上週霸饅頭內部開設了第一場對申請留學導生的線上分享會,在最後的Q&A問題,有導生再次提出了非常經典的BA大哉問:「美國商業分析市場飽和了嗎?」,想想今年年初時回Mason教室分享之際,很多蒐集的問題,也圍繞類似的叩問,估計大家對於這個申請者如此蜂擁而上的市場到底還有沒有機會點充滿各種好奇和擔心。

其實不管在PTT留學版、海外工作版,加上最近因為疫情引發的裁員潮,很多都是資料分析專業人士第一時間首當其衝,一畝三分地、微信公眾號也有關乎眾多資料科學/商業分析師到底對於一個公司來說重要與否的文章,而最後討論總會回歸到這個問題:整個求職市場供需是否平衡、是否已經飽和!

Photo by Borna Bevanda on Unsplash

我之前在Mason教室分享之際,也是以這個主題和我做的粗淺分析開場,進而引導至整個留學求職的講題,結束分享後回到西雅圖,繼續工作半年,當這個問題再次被提出來,我開始思索客觀的分析架構背後,能不能補充一些自己對於這個市場的觀察、朋友間間聊的小結論,當然比較會偏感性面、沒有資料佐證的分享!如此一來,這篇文章能涵蓋的範疇應該能比較全面,也能讓在台灣想要前仆後繼來美國追尋美國夢的大家一些微小的方向和切面。

這篇文章如同前述,我會以下面的架構來分享:

💡 簡單的分析與市場預估來歸納到底美國商業分析市場是否飽和

💡 資料分析的結果之外,哪些盲點和誤區,但同時也是機會點的思索

|| 要回答商業分析市場是否飽和,為什麼大家不用資料說話?

PTT鄉民們或是中國求學求職的論壇大家常常說資料科學家市場已經飽和啦、乾脆去讀CS比較不會失業、海水退了的言論,但我都沒有看到有甚麼人專門做研究去分析到底市場有沒有飽和。身為一個資料分析師,就讓我用數據來簡單粗暴地推導一下整個美國商業分析市場飽和的立論是否為真。

根據我幾年不專業的經驗和知識體系,這其實就是面試Case Interview中典型的Marketing Sizing問題!雖然我至始至終與顧問業無緣,但這種題目簡單來說,可用供給需求進行分析,如果供給大於需求就是代表飽和了吧!

而在商業分析的就業市場中,「供給」即是商業分析的學生們、剛畢業的新鮮人們、還有可能被裁員的資料專業人士;「需求」則是有開放這些分析職位的公司。因此,只要界定出「供給」和「需求」的數量,進行比大小,就可以大概略知道整個市場是否有飽和。

另外,由於這篇的目的是想要服務準備出海讀書的新鮮人,就將範圍界定在國際學生且新鮮人/非資深的資料分析求職市場吧!

那要怎麼計算這個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呢?就用和分析擦得上邊的方式來論述吧!

商業分析求職市場的需求方分析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我在2018年底的一個專案,我寫了一個爬蟲去爬H1B Web Database的資料,我同樣以吃老本的方式使用這支爬蟲去爬了2019年最新的H1B 發放數據,我就可以大略知道到底在2019年美國公司發出H1B給資料分析相關從業人員的數目,以此推斷出到底美國的公司需要的國際學生人才有多少。

用幾個關鍵字進行爬蟲,包含Business Analyst/Data Analyst/Marketing Analyst/Product Analyst/Data Scientist,發放H1B數目呈現如下。

2019年大概3000+個發放
2019年大概1500+個發放
2019年大概200+個發放
2019年大概150+個發放
2019年大概2000+個發放

可以看出來如果我們進行簡單的加法,一年發放的H1B大概是6,850+個職缺 (3,000+1,500+200+150+2,000),另外考量H1B是抽籤制,我們假設抽中H1B的機率是50%,所以在一年大概有6850/0.5=13700個職缺是合法可以抽H1B的,這13,700個職缺基本上就是對於國際學生且是資料分析人才需求的基準數值。

商業分析求職市場的供給方分析

那麼是甚麼樣的供給人口數要競爭這13,700可以核發工作身分的職缺呢?我這邊的做法是採取估算法,點進北卡州立分析學程的網站,他提供美國有多少間學校開設了商業分析/資料科學的學程。邏輯為:每年從這些學程畢業的國際學生人數,即是在美商業分析市場的供給方。

當然我可以再寫一個爬蟲去爬網站資料,但其實用一般market sizing的邏輯就可以了。

在網頁上寫到,目前美國有250個學程提供商業分析或資料科學的碩士學位。我假設每個學程都是一年為主,以省去實習求職的計算。

第二個假設是:我假設每個學程的學生人數80人,因為以我的觀察,有些學生人數是30–50人,有些則是100人以上,就取一個中間值80人進行計算,但我相信按照現在學程的擴招狀態,80這個數字也是保守的預估了!

第三個假設是:一個學程中有90%的學生為國際學生,需要競爭這個工作簽證的市場。而這也是出發於我對各學程的觀察,很多是由亞洲人的組成(印度、中國學生為主)

最後一個假設是:有90%的國際學生有意願留在美國找工作,而不是直接返回母國就職。這也是出於個人求學經驗的預估。有些人出國讀商業分析研究所,也不一定有在美國求職的意願,而是想要回國內發展。

因此公式如下:

250(間學校) X 80 (位平均學生人數) X 90% (的國際學生 ) X 90% (有意願在美求職者 ) = 16,200名學生進入2019年的商業分析求職市場

因此結合了「需求方」與「供給方」的分析。我們可以簡單的進行比大小:

需求方:13,700個可以核發工作簽證的潛在公司職缺

供給方:16,200個剛從商業分析類學程進入職場的求職者

那麼我們在回望一下大家的大哉問:「美國商業分析市場飽和了嗎?」,應該透過這樣的估算,一切應該不證自明了吧!

讀者看到這邊會不會覺得很受挫呢?但也別急著關掉文章,接下來,容我自我揭露這個分析的一些盲點誤區,和這半年來一些可被關聯的思索。

|| 分析的盲點、誤區與種種思索

簡單來說,以下的區塊就是想打臉自己的分析。

1. 競爭永遠比想像中的激烈

讀者看到以上的數字,貌似數字的差異沒有很大,但仔細想想,商業分析市場的供給方真的只有這16,200的新鮮人嗎?

在這樣的計算中,沒有考慮到的是有沒有其他研究所科系的人會來與你競爭?北卡的網站沒有捕捉到的是原本存在已久的資管研究所(MIS/MISM)、還有現在很多讀行銷研究所的學生也開始做起市場分析、寫起SQL,前一陣子也才內推了幾個西北大學行銷傳播所的朋友,他們的分析實力也不輸商業分析研究所出來的學生、而資料科學家的職缺許多博士生也躍躍欲試、這個計算也沒有考慮到已經在美國工作一兩年,目前持有STEM OPT,想要透過換工作來申請H1B的轉職者(可能是正職、可能是約聘工作者),甚至很多電腦科學背景的求職者也會在這個市場嘗試看看!

因此,網友們所言:海水退了、競爭紅海、讀CS最高的言論就結果面來說好像所言不假,起碼就結果論來說,這個市場已經競爭到不行、飽和接近爆炸了。

看到這邊似乎還是很絕望,容我繼續闡述我的第二個誤區。

2. Junior/Senior/Manager的垂直上升盲點

這個研究裡面,我爬蟲的職缺大家可以看到其實都是以初階Junior層級的資料分析從業人員看起。我並沒有去爬蟲比如說:Business Analyst II、Senior Product Analyst、Senior Data Scientist這樣職缺的數字。

會不會其實以你自己的實力和過往的工作經驗,你讀完在美的商業分析碩士,其實你可以申請的工作不是在這13,700個職缺裡面,你的競爭對手不是這16,200的人呢?你自己開闢了屬於你自己的戰場,而沒準這個戰場還沒有飽和?

如同前幾篇文章所講,最近協助組上的商業分析師的面試,Amazon內部其實還有很多職缺開放,但為什麼這些職缺持續開著,沒有補滿呢?打開這些工作職責內容,其實會發現,大多數的職缺都是需要2–3年以上的分析經驗。我自己觀察的簡單心得就是,現在投入這個職場的新鮮人很多,但要真正可以有即戰力、能一到職就勝任繁複工作,尤其是有很好解決實務問題的求職者挺少。

會不會其實美國分析市場的情況是,較資淺、沒有工作經驗的人多,而需要這樣背景的職缺少,因此外人看這個市場飽和;而想要稍微資深、有即戰力的職缺人多,但能符合這樣背景的人卻少呢?因此飽和的其實是Junior/entry level的市場、而稍senior的市場其實還是藍海呢?

之前跟BA Mentor的其他導師夥伴聊天,依照他的轉職經驗,儘管他可能在美國第一份工作做滿不到一年,在換工作之際,其實面試官就把她視為「senior」了,而面試、求職上也比他第一次在美國求職順利輕鬆很多。

然而,一定會有讀者問,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沒有在美國工作經驗,就沒辦法成為稍稍的senior,仍然會被視為junior,而junior的市場殘酷的事實,就是飽和,而因此很難進入市場成為senior。

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挺無解,但其實退一步想,是不是求職者把自己放入這樣的選擇裡面了呢?如果能在台灣累積一些工作的經驗,二到三年,是否能在抵達美國就讀完研究所後,脫離[13700 vs 16200]的競爭市場?是否可以有更多選擇的權利投入不同的競爭呢?當然也會有人說在美國之外的經驗會被打折,但仔細想想,有兩年工作經驗被打折和完全無工作經驗被打折,那個分野應該還是有差異,仍能給求職者多一點點的優勢。

抑或是,在研究所畢業後,如果不能一步到位成為大廠的分析師,是不是能先從新創的分析師做起、從約聘開始,慢慢讓自己的工作經驗累積,讓自己脫離junior/entry level的競爭環境?這也是一個不錯的思考方向。

另外補充一些沒有太多根據的觀察,現在很多在社群裡面分享、帶領大家的商業分析、資料科學前輩們,他們很早的時候就抵達美國,那時候商業分析研究所並沒有興起,商業分析畢業生也不是像這樣遍地開花,他們往往是統計、資管、行銷、財務工程、電腦科學的專業,有些甚至有phd學位,他們一步步的開拓市場,從資淺、資深、變成主管,跟著市場的需求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在這些觀察裡面,我們的目光大多數看到的是那些領頭羊們,還有跟我們一樣剛畢業從entry level開始的分析師們。

我偶爾不禁會好奇,在這些優秀前輩們和我們這些小菜鳥中間,那塊謎樣的資深分析師的市場輪廓如何,他們可能不是商業分析研究所出來的畢業生,但也還沒有做到主管、總監,而是深耕某些領域的獨立貢獻者,他們求職市場的競爭態勢如何、供需的樣貌是怎麼樣的,讓我非常想要探詢。而這樣的空白,我的想法是會是由第一批從商業分析研究所畢業的學長姊們的發展可以部份窺探一二(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批畢業學長姊吧),他們應該是這個空白組成的中堅分子,而透過研究他們的經驗,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可以學習的方向。

3. 產業和領域面的盲點

再次回歸到我的分析,讀者可以看到我在爬蟲的時候使用的關鍵字多為現在當紅的職缺名稱,也沒有特別鎖定產業。分析這個領域涵蓋許多,我是以一個較高的鳥瞰視野進行粗暴的結論歸納。但有沒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產業和領域裡面,也是有分析的職位,但不是用這些常見的職稱,且也只開放給有相關背景和有特定經驗的人競爭。

比如說供應鏈管理的分析師,他們是分析師沒錯,可能也需要會寫SQL和彙整報表,但可能只有專門在做供應鏈的專業人士才能拿到進入市場的門票。

比如說,我有導生他過去的經驗都是人力資源管理,而HR Analytics這塊市場就我觀察也充滿很多機會,也越來越多公司開始增設相關的職位,那我這位導生就可以擁有另一個切點和技能職能適合此類職缺的競爭。雖然職缺少,但反過來說競爭也少,轉念之間就可以跳脫出剛剛那個數字不平衡的競爭框架,以他的過去經驗搭配上分析研究所的學歷,他就是HR Analytics最好的候選人。

再比如說,美國石油業求職是很低調且不是最熱門的選項,但如果你在國內有能源相關的知識,應該能在石油公司分析職位的申請中取得極高的優勢,而進去之後繼續深掘、培養出難以被外人學習與取代的產業知識,你在這個領域裡面建立起護城河,換工作與跳槽也就不怕沒有缺了!

簡單來說,在這個區塊的思索還是一個求職者怎麼利用過去經驗創造出個人的差異性,跳脫出看似飽和的市場競爭,切入垂直的市場,那這樣其實到底市場飽和與否,對你我來說真的就只是一個假命題而已。

4. 技術門檻的盲點

剛剛的分析也同時忽略關於個人技術質量的考量。為什麼大家都說讀CS不怕找不到工作,為什麼現在大廠開出來的data scientist、research scientist、applied scientist的職缺都要求都偏好phd的學生?這也顯示在分析技術的垂直剖面中,位處最頂尖、進入門檻較高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領域,職缺永遠都在、人才大家爭搶。

他們的市場應該就不會存在過多市場是否飽和的爭論了!同樣的,他們的供給需求探討,也會獨立於剛剛的分析之外。很多時候,在台灣想要申請商業分析的學生,都只是想要在美國能找到工作,從事分析的工作,就像我當時出國一樣,即使我現在已經在工作了,我還是每天都從觀察不同同事所進行的專案發現,原來分析領域的水深是無法估量的,或許做了一個引以為傲的專案,但不同學術背景的人做,可以呈現更有縱深、合乎研究邏輯的研究。作為一個分析師,我離資料科學家的水平還是有一大段的差距,還是得每天不斷的學習、摸索、充實自己的統計和模型知識。

因此,我很建議如果能在出國前,把一些技術和學理的基底好好奠基與充實,在就讀商業分析研究所的過程中,不斷透過課堂和課堂外的學習扎實技術含量,絕對對於把自己拉出過度飽和的求職市場經爭是有很大幫助的!

5. 想想那些可以被帶走的,都是你不可以被取代的

這邊想要echo產品三眼怪最新的一篇文章中,闡述可以帶走的能力,文章中也提到我很尊敬的前輩寫的「沒有夢想的人的職涯指南」。

你一旦在美國求職成功,進入第一份工作,或者是你還沒有求職成功,但帶著一點點在國內某產業的工作經驗,可以進一步思索,你的經驗能不能符合、轉換、甚至換句話說成為你下一份工作競爭市場裡面,可以被帶走且使用的經驗與技能。

比如說你過去只有在零售業做供應鏈分析的經驗,但如果你想要申請Facebook拍賣的產品分析的職缺,乍看下來可能背景不合適,但其實只要包裝成你對於商品買賣與交易有所涉獵,仍然可能有機會成為符合資格的面試者。

又比如你在某廣告公司做行銷廣告歸因的分析,這樣的技能或許Spotify現在主攻廣告營收的優化分析職缺很適合你,或者Pinterest準備擴招廣告變現的分析人才,你的這些背景不就可以成為你的即戰力了嗎?

這些都是你在工作經驗裡面能被帶走和移轉的技能,也是剛畢業的學生和競爭者永遠無法和你比拚的部分。重點是你能否認知到自己的某些特質是你想要的,並且進而合適的軸轉,一步步把自己帶離這個過度飽和的就業競技場,自己選擇一個沒有那麼飽和的領域!

這邊也分享另一個樂於分享前輩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到幾年前求職與今年求職的數據,可以看到投遞履歷與面試數量的減少,就代表她穩穩地使用她能被帶走的技能與建立起來的技術和經歷門檻,另闢戰場,在現在這個不景氣的情境中斬獲職缺的故事。

|| 小結

關於大哉問「美國商業分析市場飽和了嗎」,我知道申請研究所和出國讀書是成本很高的投入,而人對於這樣的投入都會有未知的恐懼和懷疑,我當時出國也不例外,即便我現在很幸運的在疫情期間仍保有工作,我也是時不時會有「會不會被取代」、「市場是否持續飽和」的疑慮和自我懷疑。

透過冰冷的數據分析,綜觀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商業分析的市場飽和了。然而作為分析師,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反覆驗證和叩問當初設定的假設,不斷質疑這個簡單又有點兩光的分析後面所隱藏的、沒有被關照到的個人和更小的族群。求職這件事情從來不是看一個群體對吧,是我們自己個人要求職,市場飽和引導到找不到工作等失業問題就讓政府和經濟學家去煩惱吧!

這些數字的結論代表某部分的客觀事實,但數字剝離的是人的獨特性與選擇,有太多盲點和誤區是分析沒有捕捉到的,包含工作經驗的長短、技術深淺、你的產業和可以帶走的能力。其他人找不到工作、落入這樣的競爭,不代表你要跟他們一樣,所以或許可以把「市場飽和與否」降階成你心中的一個不那麼重要的命題,而不是讓其成為不斷縈繞在心中、申請學校、出國讀書、求職過程裡揮之不去的幽靈。

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優勢和護城河在哪,還有知道自己是誰,你想要成為甚麼樣的分析師、資料科學家,最後選擇合適的戰場。這不是一條簡單的路,我也是透過不斷跌倒、學習和自我質疑緩緩地前進,最後總能在這個市場裡面找到屬於你的位子。

最後的最後,也歡迎在美國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大神們分享對於這個大哉問的看法,我相信會是很有趣的討論的!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Henry Feng
Henry Feng

Written by Henry Feng

Sr. Data Scientist | UMN MSBA | Medium List: https://pse.is/SGEXZ | 諮詢服務: https://tinyurl.com/3h3uhmk7 | Podcast: 商業分析眨眨眼

Responses (2)

Write a response

感謝分享,這個分析不錯。在此補充提供一個我在美國的觀察。文章提到的供給數量16,200我個人認為是遠被低估。原因為二:
1, 我所待的team (全是DS)七人中只有兩人是數據分析相關的,其他的全是其他領域的PhD,像是經濟、心理學、物理。
2, 我認識的在美國做數據分析相關工作的(大約20人),大約只有一半學歷是相關的。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經驗,可能無法代表整個供給方的樣貌,僅供參考~

寫的蠻好的唷!

More from Henry 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