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商業分析研究所MSBA求職:經濟下行時,你需要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更需要知道你哪裡獨特!
Intro
最近陸陸續續開始輔導一些學弟妹,利用下班的閒暇讓他們預約我的時段詢問在美求職的問題、修改履歷跟練習面試。很多時候第一次的會面都是從修改履歷開始,而我在真正進入編修的環節之前,我一定會問學弟妹:你想要進甚麼產業?你想要主攻甚麼樣的職缺?畢竟對於每份履歷,目標終究是申請者經驗和公司所在產業與公司所提供職缺的契合度,唯有對於學弟妹心中的目標有所了解,我才能針對他每個履歷經驗的列點給出建議。
然而,我很常聽到似是而非的回答和模稜兩可的界定,一在顯示申請者對於產業的不足和空乏,以及自身定位的不自知。對我來說,我覺得這樣的狀態是有點危險的,尤其在學弟妹沒有太多工作經驗且整個宏觀經濟下行之際,會更難讓履歷與職缺產生良好的配適度,進而導致很難進入到面試關卡。
我希望能透過這篇文章,讓正在就讀商業分析研究所的讀者們,在開始撰寫履歷、甚至還沒開始正式申請之前,能有以下的自我對話和把這些功課做深,在進行更針對性的工作申請,這樣在美國找工求職才能更加事半功倍,而不是亂槍打鳥!
適合讀者
準備來美國就讀MSBA的讀者和已經在美國就讀資料分析相關研究所的求職者
建議一:你對於產業真的了解嗎?
情境A:
問:你主要想要進甚麼產業呢?
答:Retail吧!科技業也可以!
問:甚麼樣的Retail?
答:…
問:是像是Walmart那種retail?還是像是亞馬遜這種retail?
答:都可以…
問:為什麼會想要進retail?
答:… 因為零售業data很多,很需要分析師…嗎?
從以上的問答,可以輕易看出來申請者並沒有真正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很有可能的情況是,他的學校所在地有很多Retail的大公司;或是他在同學的耳濡目染、各種閒聊中覺得Retail很有趣;或是大家都想要進retail,所以決定也申請;或是他來美國後最常接觸到的就是retail(像是target、cvs、walgreen、walmart這種公司)。
我會建議當求職者內心有一個貌似明確、實則是似而非的目標產業的時候,可以做這些事情,幫助自己對於產業x公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 試試看能不能列出你目標產業裡面的20間公司,並且對於該產業在進行多一兩層的分類。像是對於零售業,除了那些實體零售外(Walmart、Target、QFC、Wholefood、Costco),你知道亞馬遜、Shopify、Ebay、Etsy、Wish這些線上零售平台嗎?或是像是Flexport、Convoy這些在處理零售物流的公司嗎?而實體零售裡面,除了生鮮超市大廠,還有其他的一些公司,像是專攻百貨類的Macy’s、Nordstorm、也有主打垂直領域的Bestbuy、HomeDepot等等。當你把這些公司列舉並進行分類後,你才會知道一個簡單的產業詞彙實則切分得極其細緻,而且不是每個公司你都會喜歡、甚至適合你的。
2. 針對你感興趣的產業和特定公司,深挖組織與部門。每個公司裡面的部門千百種,在一個公司中,他可能位於零售產業,但有不是在做該產業項目的組織。在Walmart這個公司裡面,有店舖、物流、倉儲這種和零售關聯度高的部門,但也有Walmart+訂閱制、Walmart站上的廣告產品等部門和零售關係較遠的領域(甚至已經跨足到科技領域了);在亞馬遜的零售大部門裡面,可以細分到不同類型的物流、金流(payment)、Seller/vendor的經營、網站的搜尋/推薦系統、甚至也有實體店面的運營。在美國這種大企業多角化經營的今日,產業的複雜度已經不是僅僅可以用一個「零售」的字樣簡單概括,只有真正去了解一個公司的重點經營項目和事業板塊,你才可以真正認識產業的同時,反觀自己的履歷,去提高你與某企業和裡面部門的合適度!
3. 你感興趣產業裡面的公司,有贊助簽證嗎?對於沒有身分的國際學生來說,很多時候求職是在各種妥協中找到最佳解。最基本的在鎖定的產業領域時,基本功課一定是看你列出來的這些公司,有多少比例是有贊助工作簽證的歷史的!千萬不要你興沖沖的鎖定了一個看似你感興趣的產業,到頭來發現能進去的國際學生少之又少。
建議二:你對於職缺真的了解嗎?
情境B
問:那除了產業之外,你鎖定的職缺大概是甚麼樣的類型呢?
答:Data Scientist吧!
問:是哪種類型的資料科學家呢?
答:…
問:是偏向產品分析的資料科學家呢?還是建機器學習模型的資料科學家呢?還是專攻行銷分析的資料科學家呢?
答:…
除了產業這個視角外,很多人對於美國就業市場的分析類型職缺也是不求甚解。各產業對於職稱的給定還是處在一個混沌階段。資料科學家、資料分析師、商業分析師等等的負責內容跨度和灰色地帶極大。甚至在提出職缺的問答之際,這就不是一個好的問題了,應該要從工作內容、這個職缺想要解決的問題和他對口的利益關係人是誰等多方面去定義出一個職缺。
與其說:我想要當資料科學家。
應該是要調整成:我想要做主打行銷分析的資料科學家,負責公司產品的行銷規劃相關的分析,可能會需要的技能是渠道分析、MMM Model、做很多線上的實驗、找到轉換率高的行銷活動,主要的客戶是行銷部門和行銷經理。
而要如何到達這樣的精準與細節,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你鎖定產業裡面、和資料相關的職缺的內容,並且圈出關鍵字。我也會建議至少在一個公司裡面,找到十個資料相關的職缺,細讀Job description,並且橫向比較同產業不同公司的職缺內容,找出相同相異點。往往你會發現驚人的相似,有這些紀錄和資料後,你更可以鎖定說你想要從事的資料相關職位為何,並且精準打擊!
建議三:不要輕易揚棄你過去的經驗,努力進行延伸
延續情境A:
問:我看你的履歷都沒有零售的經驗,那為什麼想要走零售產業呢?
答:聽說比較有趣。
問:我看你之前的工作經驗是在銀行,有想要考慮看看美國的金融業嗎?
答:還好欸…
延續情境B:
問:你說你想要走建模的資料科學家,但我看你過去的經驗好像比較多都是在做metrics跟reporting,為什麼不鎖定一些比較偏向做產品分析或是reporting的職缺呢?
答:建模的科學家比較賺錢。
問:那你履歷上有哪個經驗是比較跟機器學習比較相關的呢?
答:…
聊完了產業與職缺,最後一部分要回到申請人本身。在很多諮詢裡,除了看到申請者對於產業與職缺的了解深度不夠外,更多的是申請人沒有看清楚自身的經驗和優勢,而進而他們鎖定的目標和過往經驗差了十萬八千里。不是說轉換產業不好、更不是說不能去追求自己更感興趣的產業(前提還是你感興趣的產業真的跟你的想像是一樣的嗎?),而是在現在美國整體宏觀經濟環境下行跟眾多招募國際學生的公司裁員與停止招聘的當下,當求職者以零相關產業經驗申請該產業的機會時,他的競爭者是來在大廠被裁員的員工,他們有著美國本土的工作經驗、更資深、更相關的背景、也更有急迫性,對於這些就讀商業分析研究所的新鮮人們,履歷被看見的機率更微乎其微。
因此,我會建議申請人認真的萃取過往經驗的獨特性,更聚焦申請可以轉移技能或是和領域知識相關、相似甚至擦邊球的產業/職缺,而不是從零開始,而很多時候是需要妥協的。
如果在台灣有會計事務所或是銀行工作的經驗,與其找零售或是科技產業的分析工作,我會更推薦找美國的銀行,像是JP Morgan Chase、Capital One、Discover、當地的銀行等,或Fintech相關的企業,如Brex、Block、Venmo、Circle、Stripe等等。
如果你過往的職缺是在做廣告分析、經營社群平台,你可以鎖定不同科技公司裡面的行銷業務部門的分析師工作,可能是負責儀表板建立、廣告成效分析、業務銷售分析等內容。
在台灣的工作經驗在美國的確會相對不受重視和肯定,但也是因為這樣,申請人更不可以放棄你有的職場經驗,並且要透過適當的包裝,強調出你的特質和優勢。
小結論
有總比沒有好,在美國這個經濟緊縮的當口,廣撒廣投是相對沒有效率的,唯有認知到自己的優勢,將其放大,並且結合你對於產業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獨特,在和眾多競爭者的比拚裡,獲得微乎其微的優勢被人資看到,進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