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驟,手把手教你客製化商業分析求職履歷

Henry Feng
12 min readApr 26, 2020

--

小小的前言

最近因為是求職季,且由於新冠肺炎的緣故,很多人會加我Linkedin想要約個電話聊聊求職上碰到的各種問題,不管是中國人、台灣人、印度人都有。由於平常工作也算是忙碌,心情有高有低,偶爾打開Linkedin,看到別人的約電話請求,時常如果處於壓力大的情況,常常一些要求會讓我心情不耐。

Photo by Green Chameleon on Unsplash

想要知道怎麼問問題,可以參考戚和我之前寫的文章:

這邊簡單分享幾個會讓我感覺相對不受尊重的情境吧!

第一,如果想要提問的方向是我過去Medium有寫到的主題,我會覺得你好像沒有提前做好功課;

第二,如果你說是看到我的Medium深受啟發,想要約電話,但你提到的問題方向恰恰好是我之前寫過的內容,我更會覺得不開心,如此不就代表,你根本沒有仔細看了嗎?只是用一個貌似想要拉關係的開頭,但反而自曝其短,我寫Medium的目的就是為了可以幫助更多需要這些資訊的人可以自己查找,而不浪費彼此的時間,你讀完一篇文字五分鐘,而你約我時間問了同樣的問題,花費了時間寫Linkedin訊息、還要確認電話時間的溝通成本,這樣對雙方對於時間的應用是不值得的,不是嗎?

第三,透過LinkedIn或其他管道想要找我內推者,我過去有寫一篇內推的文章,文章底下就已經附上了我可以內推的方式,或許多花個一兩分鐘找一下那篇文章,就可以少去這樣互動往來的成本了,而且我可能跟你不熟,當然我是願意幫別人內推的,只是你多了一個這樣的步驟,反而會讓我心情上不太愉悅 (單純是個人心態上的不成熟)

而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前言開頭呢?因為我最近碰到很多學弟妹想要詢問如何客製化履歷,但其實客製化履歷並沒有太多的眉角,而我在過去的文章中也或多或少有提到。

我一方面思索說,客製化履歷不應該是太複雜困難的行為,我之前文章也算是寫得清楚,為什麼這樣的問題還是會被反覆提及呢?另一方面又想說,現在已快五月,不管是一年的MSBA學程找正職抑或是一年以上的MSBA學程找實習,要客製化履歷未免太晚了;而還是有這麼多人想要詢問客製化履歷,要嘛這些人沒有參考我的每月規劃求職目標(參考連結如下),要嘛就是大家真的不知道怎麼客製化履歷,因此,這篇文章於焉誕生,我就來好好寫一篇,怎麼從頭到尾客製化你的履歷吧!

正文開始

適合的對象:現階段火燒眉毛,擔心自己履歷不夠好,準備剛開始改履歷的求職者(雖然你應該遠在三月的時候就已經要把履歷改完了!);還在台灣準備出來就讀商業分析研究所,還沒開始改履歷的留學者,是時候可以趁學校紛紛延後開學的這段時間,把你申請研究所的履歷從塵封已久的資料夾拉出來,好好思索客製化的可能了!

第一步:看工作、投工作、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吧!

你一定會很好奇,為什麼履歷還沒改好多個版本就要開始投職缺呢?因為就如同我在某些文章中提到,我們求職從來沒有準備好的一天,你如果不投履歷、沒接到拒絕信或是體會無聲卡的真實感受,充滿惰性的我們絕對不會痛定思痛去改履歷和進行客製化。

而唯有不斷地看工作內容、職責、不斷地投遞履歷,就如同不斷開口講英文一樣,你對職缺的「語感」和「直覺」才會慢慢產生。

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有建議,你每投一個職缺,都要用列印PDF、網頁存檔各種方式,將職缺存到你的資料夾,並且分門別類,建立自己的資料庫。

下面這張圖片即是我去年求職的時候存放各樣職缺的資料夾畫面截圖,不同職缺的資料夾即存放著不同公司但是有相同頭銜的PDF、複製貼上內容的文件檔、網站截圖等等。而我強烈建議你可以開始練習這項操作,如此對於第二步,百利而無一害。

去年找美國正職時候建立的資料夾/職缺資料庫

第二步:看職缺、畫高頻字、整理各職缺的常見關鍵字

當你的資料量逐漸變大時,你就可以開始訓練你的腦內模型了(當然你可以建一個NLP的模型幫助你選字,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專案方向呢!)

你需要做的,就是好好閱讀你放在你同一個資料夾裡面的每個職缺內容。仔細閱讀Job Description、Responsibilities/Role、Requirements/Skill Set,然後把眾多相同Title內容裡面,出現最多次的字圈出來。

我來就來看看兩個產品分析師(Product Analyst)的職缺頁面吧!

第一張圖是紐約時報我去年拿到正職Offer的職缺;第二張圖則是線上線下社交活動新創公司Eventbrite的產品分析職位。大家可以先練習找找看裡面有沒有重複或是高頻出現的字眼。

紐約時報產品分析師職缺內容
Eventbrite產品分析師職缺內容

看完之後,你一定會發現,這兩個職缺真的超多重複的高頻字

關鍵字像是:A/B Testing、Experiment、Key stakeholder、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metrics、Define KPI、Dashboard、Audience behavior、Roadmap、Take Action/Actionable strategy等等。

技能像是:SQL、Communication skill、Descriptive Statistics、data visualization、exploratory analysis

重複如此的步驟,針對Data scientist、Data Analyst、Marketing Analyst等等,一個常見的關鍵字列表就能產生,而這個行為我會建議每個求職者都能花時間好好演練一遍,因為你不是我,你可能不像我對產品分析這麼感興趣,我可能對財務分析、銀行的分析職位也沒有太多涉獵,這絕對是個人的修練與功課,但我仍然分享我去針對我有興趣的職缺,整理出來的常見關鍵字與技能列表,放在文章裡面供大家參考。

去年找工作時,整理幾大類我感興趣的職缺相關關鍵字與技能點

可以看到,每個職缺的常見關鍵字多寡也些許不同,這當然是和你的投遞職缺的資料量有很大的關係。

第三步:決定你要分化幾版履歷

將你的關鍵字與技能列表整理完成後,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思索你要如何將一份履歷分成幾個版本,而這完全也是考驗你到底想要什麼跟你對自己的認識多少,也和你投遞職缺的策略有關。

我基本上將履歷分成三個版本。一個版本是產品分析、一個版本是Data Scientist/Data Analyst、最後則是Marketing Analyst。就如同我在第二步驟分成四大類型的職缺,而將其整合成三個。而將Data Scientist與Data Analyst整併成一份,無非是發現其關鍵字與所需技能非常相近,適合共同發展成一個版本。

個人覺得三版本履歷的量體是一個面試者可以負荷的量,當然如果你提早進行這個操作,你當然可以盡可能分化多個版本,但過猶不及,你身為面試者,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適合你的、甚麼樣的職缺是你的背景與經驗是較有機會點的,分裂過多版本的履歷,還不如好好精雕細琢即將分裂的兩三份,將每份履歷整合好,更容易讓人資看到。

第四步:著手調整與構築

最後一個步驟,當然是將你整理出來的關鍵字庫,與你現有的履歷版本進行推敲,並且在同一經驗、背景、技能點、故事上進行置換。簡而言之,該職缺需要甚麼樣的關鍵字、需要甚麼樣的技能,你能塞就塞給他。

我們先來看看技能的例子:

Product Analyst >>

Marketing Analyst >>

Data Scientist/Data Analyst >>

可以看到在技能點的區塊,針對不同的職缺,有進行微調與增刪,像是DS/DA將原本PA/MA的Analyses,改成Modeling;MA增加了Channel Analysis;DS/DA將Dashboard拿掉換成NLP、Bayesian等等。而這些微調也是針對我已經進行分析整理過的職缺關鍵字,所做的決策。

接下來看看在經驗上的調整,我以在鉅亨網的工作經驗為例。

Product Analyst >>

強調Tracking product metrics、retention rate by cohort analysis、in-app chat room features、分析bounce rate優化產品功能、還有一定要提及A/B testing。

Marketing Analyst >>

強調marketing campaigns、digital marketing channels、building dashboard、campaign sites等等。

Data Scientist/Data Analyst >>

強調model building的經驗(logistic regression/KNN)。

當然不可能每個條目都大改,你一定可以保留你覺得核心且成效顯著的列點,例如第一點是我每個版本的履歷都有放的,因為他是我在鉅亨網的一大專案與成就,成果是一樣,但我可以加上一些額外的點綴(例如marketing campaigns),可以因此服膺部分職缺的關鍵字。

重點是你怎麼從你過去的每個工作經驗裡,找到機會點與閃光點,並且融合你整理出來的關鍵字,讓人資可以在五到十秒掃過你履歷的時候,看到關鍵字,得以停下來,仔細品味你的履歷。

或許很多人會問說,如果我就是沒有工作經歷、應屆畢業就來美國讀書、只有少少幾個月的實習經驗,根本無法有這麼多列點可以拆分和符合這些關鍵字與技能點,那該怎麼辦?

對於這件事情我真的沒有答案,我始終是「要有正職工作經驗,再來讀商業分析研究所」的大力鼓吹者。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沒有正職、也沒有像樣的實習經驗,你應該就要有心理準備你無法有太多的職缺類型可以選擇,而對於有限的職缺類型選擇,也就沒有必要花時間進行履歷客製化。你應該做的是更提早地有所覺悟、更早的認識自己、更早地將履歷調整至完美、更早在校內找實習、接研究案、更早的開始做類似的專案:如果你想做產品分析的工作,而沒有任何與產品工作的經驗,為什麼你不用在校的第一第二學期,找一些開源的產品資料庫,好好分析、並且對產品提出見解呢?這樣起碼你在履歷上有經驗可以勾得上邊、可以去盡可能媒合職缺的關鍵字。

你的履歷是你過去的經驗之點連成的線與面,而任何求職的旅程都是如此,你沒有那些點,沒有主動去創造經驗與專案,導致的結果就是履歷的貧乏,也進而導致你後續面試之際,回答的深度與生動性不夠,但這些都是可以解決的,你只要在一年之初、踏上美國求學那個當下,開始思索、開始裝備自己,盡量地做一些課堂之外額外的準備,就一定會有機會!

小小的結尾

這是一篇在講如何客製化履歷的思考框架,但我並沒有打算這篇分享怎麼撰寫履歷裡面的各個點,或是怎麼用數字表達結果這些技巧,履歷內容的撰寫我相信很多前輩都已經有分享很多很好的觀點和方向了,在這裡只是想要單純針對商業分析這個領域,在有這麼多不同類型商業分析職缺方向的前提之下,提供一些些怎麼有效率的進行履歷的客製化。

時間永遠在往前奔跑,但找工作永遠不嫌晚,現在開始就好!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拍手鼓勵,且分享給你也正在改履歷跟進行商業分析的朋友們吧!

--

--

Henry Feng
Henry Feng

Written by Henry Feng

Sr. Data Scientist | UMN MSBA | Medium List: https://pse.is/SGEXZ | 諮詢服務: https://tinyurl.com/3h3uhmk7 | Podcast: 商業分析眨眨眼

Responses (2)